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针刺样、刀割样、撕裂样及过电样剧烈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T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有非外科治疗和外科治疗。非外科治疗中首选药物治疗,多数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外科治疗风险较大,目前还没有在临床上堪称完美的治疗。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广泛应用于肌肉痉挛、面部美容除皱及头面部疼痛治疗领域。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关于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报道,显示出创伤小、简单易行且有效率高的特点。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我们制作了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并应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模拟临床治疗,以揭示其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目的:观察A型肉毒杆菌毒素对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实验1:10只大鼠面部眶下孔区域注射浓度30%的滑石粉悬浊液0.3 ml,另10只在同样部位注射0.9%生理盐水0.3 ml。注射前3天、注射后3天、1周、2周、4周、8周,进行两组动物的行为学观察及机械痛阈测定。实验2:20只动物模型制备成功后,10只在手术同侧面部疼痛敏感区分点皮下注射浓度为10 U/ml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0.3 ml,另10只面部相应部位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注射当天、注射后3天、1周、2周、4周、8周,进行两组动物的行为学观察及机械痛阈测定。实验3:将48只大鼠制成TN动物模型。24只在大鼠手术同侧面部疼痛敏感区皮下注射浓度为10 U/ml的A型肉毒杆菌毒素,另24只相同部位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注射当天、注射后3天、1周、2周、4周、8周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各处死4只,取延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颅内P物质和β内啡肽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术前机械痛阈值分别为:14.44±0.98 g、14.30±1.01g,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10只大鼠均在眶下神经周围注射滑石粉3天后成功制成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搔脸、攻击、退缩行为,注射后3天、1周、2周、4周、8周机械痛阈测定分别为:4.39±0.82 g、3.24±0.70 g、3.60±0.64g、4.19±0.75 g、4.83±0.70 g,与术前及对照组相应机械痛阈值(13.46±1.42 g、14.61±1.19 g、14.13±1.58 g、15.09±1.20 g、13.91±1.40 g)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面部疼痛敏感区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后3天,实验组有3只出现机械痛阈值较对照组增高,抓脸、攻击、撕咬行为减少,两组机械痛阈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机械痛阈值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一显著性差异一直持续到注射肉毒素后8周。3、24只三叉神经痛大鼠皮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后1周、2周、4周、8周,免疫组化检测颅内SP含量显著减少,并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并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眶下孔周围注射滑石粉能制成可靠的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2、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对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有治疗效果。3、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对大鼠三叉神经痛动物模型治疗作用是通过减少颅内疼痛物质的释放以及增加镇痛物质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