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随着日本对外国人劳动力需求的高涨、日本国内关于外国人限制制度的缓和,1990至2010年间,在日外国人登录人数激增2倍,达到218万。另一方面,中国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受赴日留学热潮的影响,赴日中国人数激增。2007年,在日中国人口数首次超过一直以来在日外国人口数中占比最大的在日朝鲜人,并于2016年达到69万人。且在日外国人口中,15至49岁的可生产年龄的人口占全体的71.1%,其中在日中国人占比最大。另外,在国际婚姻伴侣中,中国妻子占比最大。这种背景下,探讨在日华人育儿妇女的社会适应实况如何,以及对其社会网络构筑变化态势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本论文的目的是根据社会学网络理论和社交支持理论,明确在日华人育儿妇女的社会网络构建过程,验证女性个人的语言能力、丈夫的国籍和育儿支援设施等要素对其社会网络形成和育儿支持所产生的作用。在对相关在日华人育儿妇女的社会网络构筑的先行研究的整理中,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关于研究对象,日本关于在日外国人育儿女性的先行研究大多以菲律宾和泰国女性为主要对象,虽然现实中在日中国女性人数远超菲律宾,却只把她们当作“亚洲女性的一部分”来看待,将在日华人育儿女性作为主题来探讨其在日本的生活过程的研究极少。二、研究理论方面,多采用移民网络、跨国网络等移民理论,而从社会网络、社会关系资本的角度来考察育儿移民女性的主体性的研究却很少见。三、研究方法上来看,研究角度多集中于宏观视角的社会网络的研究,侧重微观视角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研究较少,应该引入突出华人育儿母亲亲生经历、验证社会和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研究。本论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意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对在日华人育儿妇女的相关先行研究进行了整理,并据此指出先行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第三章说明了本研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论、社会支持论和具体的研究方法。第四章是实证部分,将在日华人育儿妇女的在日经历分成婚前、婚后和生子的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社会网络特征进行了考察。另外,通过采访调查,考察了被调查者的人际关系的构成状况、建立人际关系时的交友意识以及对自身人际关系的满足度。第五章在前章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对在日华人育儿妇女构筑社会网络产生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并于第六章中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日华人育儿妇女的社会网络从结婚前到育儿时期,由于其本国家族、朋友关系、在日期间所处地域、丈夫国籍、育儿支援设施的利用情况等不同,在不同阶段下展现出了不同的样态及特征。其次,具有不同属性(如个人的语言能力、有无专业资格和学历高低等)的育儿妇女,其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而且社会关系网络的成员选择会受到其所处环境、语言能力及交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第三,在日华人育儿妇女赴日以来形成的信赖关系社会网络,为育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支持,并且作为社会关系资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