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审讯实务中的情况,以广东省某监狱入监时间在两年以内的服刑人员为被试,本研究拟对被试供述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做以探讨。研究由三个实验组成,实验一借鉴卡尼曼的“亚洲病”实验范式,以是否被定罪为主题,探究框架效应的表现;实验二以有期徒刑的刑期年数与自由年数为框架,探究框架效应在以刑期长短为主题的决策情境中的表现;实验三的决策情境以财物抢救为主题,探究框架效应的表现是否受到被试身份和情境的制约。每个实验都采取2(框架特征:正面、负面)X3(概率水平:高、中、低)的设计,对不同判刑经历、不同场认知风格的被试分别进行研究。其中概率指嫌疑人对警方掌握证据程度的主观感知,有三个水平;框架特征为被试间变量,有两个水平。研究主要有如下结论:(1)框架效应在不同判刑经历者的决策中具有不同表现,受到概率水平和决策情境的影响。(2)框架效应在不同认知风格者的决策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受到概率水平和决策情境的影响。(3)概率水平的高低对被试的决策结果具有影响,但是在不同决策情境下,概率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表现。在以是否被定罪为主题的情境下,概率水平在首次被判刑者和场依存型者的决策中的主效应都显著;在以刑期为主题的情境下,在各种类型的被试决策中框架效应均未观察到;在以财物抢救为主题的情境下,概率水平在首次被判刑者、(4)不同的供述决策情境下,框架效应在被试决策结果中具有不同的表现。以被定罪与否为主题的决策情境比以刑期长短为主题的决策情境更容易引发框架效应的产生。(5)决策情境与被试身份之间的关联性对框架效应具有影响,高关联性比低关联性更容易引发框架效应的产生。在以刑期为主题的情境下,被试与决策情境中的材料人物身份一致,框架效应在各种类型被试的决策中均未出现;在以财物抢救为主题的情境下,被试与决策情境中的材料人物身份不一致,框架效应在所有类型被试的决策中均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