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质—斑块—廊道理论的随州市植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规划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过程对城市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形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以及统计分析,对随州市植物资源及生境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采用基质-斑块-廊道理论,提出随州市域及城市城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框架。本研究可为随州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及自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随州市有维管植物1641种,其中随州城区栽培植物种类有73科120属164种,野生维管植物165科698属1561种。野生维管植物中蕨类植物有19科28属38种,种子植物共有146科670属1523种。随州市植物地理成分复杂,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13个类型10变型,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分布类型和18个变型;随州地区中国特有属有28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4.17%,特有现象明显;植物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类型、泛热带分布类型和北温带分布类型占有的比例较大,植物区系具有温带和亚热带的双重性。随州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共有63种。古树共有340棵,以银杏居多;其中一级古树123棵,二级古树76棵,三级古树141棵。随州市蕴藏着丰富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大洪山、桐柏山、大贵山、中华山、万和镇兰花自然保护区、洛阳镇古银杏保护区以及城郊的白云山。通过对随州市域景观斑块的研究发现,随州的北面是桐柏山,西南面是大洪山,两面的高山形成了随州市天然的保护屏障,中部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的平原,使得随州市域的呈现出“两山夹一盆”的总体格局。中部地区缺乏大型绿地斑块,且市域廊道不成体系、不具备生态廊道的功能,导致市域内的绿地斑块无法连通。(2)通过对随州城区公共绿地的调查统计,随州城区园林植物有164种,隶属于73科120属。其中乡土植物有75种,隶属于49科68属,占总数的45.73%:古树名木27棵。常用的绿化植物仅89种,园林植物种类明显不足。随州城区存在园林绿化树种单一,乡土植物使用率低,地域特色不明显。从随州城区绿地斑块分析可知,随州城区中型斑块数量最多,小型斑块数量次之,大型斑块数量最少。从整体上看,随州市城区景观破碎化相对严重,中、小型斑块数量占总数的85.11%,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8.70%。很多绿地斑块的建设尚未完成,或者完成的质量不高;道路绿化系统以及河流廊道绿化尚未完善,无法形成城市绿网或者绿环,无法为城市斑块的连通奠定基础,导致城区出现了斑块破碎化的格局。(3)在对随州市植物多样性以及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质-斑块-廊道理论,形成了随州市域“三横、四纵、多绿心”的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框架,以连通市域内各种类型的绿地斑块,缓解生境碎片化对植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利于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再者,对随州市域内大洪山、桐柏山、大贵山、万和镇兰花保护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植物群落进行了保护;对随州市域内63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以及340株古树名木进行了保护;同时对桐柏山、大洪山、大贵山、万和镇兰花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群落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保护。(4)在对随州市城区园林植物物种以及景观斑块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质-斑块-廊道理论,形成了“两环、两轴、四楔、多带”的保护框架,加强城市内部各景观要素之间的连通,构建绿楔将城市外围自然斑块引入城市,增加城市混合景观,促进城市植物多样性的提高。其次,对随州城区内的27株古树名木进行保护规划;结合城区园林现状,利用随州市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进行了随州城区园林树种规划,筛选出6种基调树种、26骨干树种以及69重点观赏树种。(5)根据植物群落设计原则,利用随州市丰富的乡土植物资源,参考地带性植物群落,为城市森林与荒地、公园绿地、污染区防护绿地、道路绿地以及城市河流进行了植物群落设计。
其他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后工业时代的今天,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
在传统的发酵工艺,菌种筛选及化学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及组合生物催化的技术,为抗生素新药研制开辟了新的途径。
伍守阳是明末著名的内丹家。伍守阳的生命观集中体现了道教内丹学的生命观,对我们今日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从四个方面:道化性命的生命本源观、神愚相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来,崇尚和谐,建设和谐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作为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入境旅游市场研究的一个热点。依据成都市2000—2008年入境旅游市场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分析亲景度和竞争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揭示
李欧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3月明明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文学批评专著,有时候却更像一本书写上海的颓废放荡的小说,或者像一篇妖艳华丽的散文,厚重的文字铺展开来又形成一张时
娘子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殷商时期形成了古聚落;春秋时期曾修筑中山长城;秦汉时期,演化为晋冀地区的军事要塞;唐宋时期,军事要塞地位显著提高,军事建筑体系逐步完备;明清以后,军事防御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关隘、长城、栈道等建筑设施,与此同时,商贸业兴起,逐步成为晋冀商贸、物流枢纽。娘子关镇长城沿线聚落形成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两种:第一种是战争时期为了解决驻守兵将的生活供给以及相关问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