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地区双忠信仰的演变及传播过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zj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信仰是当今学术的热门研究领域,是研究普通民众生活、观念史的切入口,理解基层社会的重要视角。本文所论述的双忠信仰是以张巡、许远两人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在中国东南的广大区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双忠祭祀点。双忠信仰于宋元时期传入潮州地区,据元代史料记载,其与道教关系密切,可能发源于潮阳县东山南宋咸淳间设立的东岳庙,后又取代了东岳庙旁的佛寺,额曰“灵威庙”。至元朝皇庆元年(1312),赵嗣助等人倡导重建灵威庙,双忠信仰在潮州地区始有专祀之所。自元代始,地方官员与士大夫便不断强调,宋元之交转战潮阳的文天祥曾谒双忠庙,作《沁园春》词。此后,双忠信仰逐渐在周边传播开来。至明末,潮州固定的双忠祭祀点己知的有13处。这些新增的双忠祭祀点设立时间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前期。元明时期,双忠祭祀点集中于潮阳县城一带,后沿着潮阳县境内的河流——练江扩散,这些祭祀点分布密集,各点间距离较近。至雍正末年,潮州地区双忠祭祀点可考的有29处,其中,约一半在潮阳县,海阳、揭阳仅有零星几处。至清末,潮州地区己知的双忠祭祀点有69处,双忠庙约50座,潮阳县的祭祀点数量相当于海阳、揭阳两县的总和。总体而言,潮阳县始终是双忠信仰的中心区域。至此,潮州府大部分县城地区,官绅都建立了至少一座的双忠庙,是他们对双忠信仰特有的护卫城池与教化民众两种功能的认同,也是同一文化区域内官绅文化认同的自觉映射,同时也是自然地理、文化、政区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明清以来,地方官员、乡绅等不断重述北宋熙宁年间钟英携双忠神物入潮阳的传说,增添、丰富了许多内容,努力重构双忠信仰的起源历史,并制造实物证据。这一时期,双忠信仰在潮州地区逐步扩散。在传播过程中,东山祖庙的影响力有限,新建立的双忠祭祀点对周围乡村产生影响,推动信仰的传播。部分地方宗族与双忠信仰紧密结合,通过族人活动推动民间信仰的传播。在潮州地区,历代部分官员倡导重修双忠庙宇,主持祭祀,极力宣扬其忠义精神,等等。这些行为作为教化手段之一,亦可视为国家意识向乡村社会渗透的方式之一,这个渗透过程是缓慢的,渗透程度也存在内部区域差异,影响范围主要在中心城区及周边。
其他文献
"医教结合"作为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探索的一种途径,近年来受到了特殊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文章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将音乐治疗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构建具有教、康双重作用
[目的]探讨体位及头高位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颅脑外伤病区50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在静息状态下,
目的:评估医教结合管理对民办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闵行区华漕社区4家民办托幼机构(共有在园儿童1 624人,保教人员142人)推行医教结合管理模式,通过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说"的练习,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训练了思维,增强了记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也便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澄清错误或模糊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