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电抗器环氧树脂温度场仿真及其电热联合老化试验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xuan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饱和电抗器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晶闸管正常的开断,饱和电抗器的失效将会直接威胁到换流阀的安全运行。换流阀周期性的导通与关断使饱和电抗器绝缘长期承受周期性脉冲电热应力,这可能会使环氧树脂承受电热应力最严重的局部薄弱环节的绝缘性能快速下降。目前对饱和电抗器环氧树脂在这种电热环境下的绝缘老化失效机理尚不清楚。为了揭示饱和电抗器在周期性脉冲电热应力下的老化机理和定量评估其老化寿命。本文以±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整流侧饱和电抗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了环氧树脂内部绝缘薄弱点的电热参数。基于这些参数,搭建了工频脉冲电压和等幅值的工频正弦电压的电热联合老化试验平台,并对比了两者之间的老化差异性;基于Cole-Cole弛豫模型提取老化特征参量,为揭示饱和电抗器环氧树脂局部薄弱环节的老化机理及老化寿命评估提供了指导。首先,基于有限元分法,采用ANSYS Maxwell软件对饱和电抗器铁芯损耗进行建模,导入5000A满负荷工况下的瞬时电流数据,仿真得到了铁芯损耗瞬时功率波形和损耗功率密度分布。同时,为了得到饱和电抗器环氧树脂局部最大电场的分布情况,对饱和电抗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峰值时刻电场进行仿真。其次,为了找到饱和电抗器内部环氧树脂材料中最大热点温度的位置,基于ANSYS Maxwell软件仿真得到的饱和电抗器的铁芯损耗功率密度建立铁芯的电磁热耦合模型,得到了铁芯的温度分布。为了进一步得到饱和电抗器内部环氧树脂整体的温度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ANSYS Fluent软件建立了电磁热流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最终确定了环氧树脂内部最热点温度值及位置。最后,对饱和电抗器环氧树脂进行电热联合老化试验。为了研究环氧树脂在这两种工况下的老化差异性,分别搭建了工频正弦电压和工频脉冲电压下的电热老化平台。并根据环氧树脂内部局部温度最高点的仿真结果,设定老化温度,对比这两种工况下的环氧树脂的介电特性的变化差异,分析其老化机理及寿命的差异性。为了定量的研究饱和电抗器在实际运行的脉冲电场下的老化特性,采用双弛豫Cole-Cole模型对脉冲电场作用下的电热老化介电频谱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了环氧树脂不同老化状态下的特征参量与老化时间的关系,为揭示饱和电抗器内部环氧树脂老化机理及老化寿命评估提供了指导。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最重要的要素,也是人与人交际的基础。没有词汇就没有句子。无论学习哪种语言,词汇都是丰富目标语言知识的关键。词汇教学可以通过遵循一定的策略而变得有意义和有效
路志正教授认为痹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重要的病变基础。先天禀赋不足是内因的重要方面,但后天的调养、脾胃功能的强弱在痹病的发生发展、
人口异质性对传染病的传播和防控措施的评估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类具有人口异质性特点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measles),肺结核(tuberculosis)。结合两传染病的发病特征,建立了具有异质性因素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对传染病控制策略进行了评估。本文研究内容如下:一、为研究麻疹疫苗在不同年龄组的接种效果以及死亡率等重要参数对疫苗防控策略的影响,根据麻疹
【正】 陕西周原地区自汉以来一直是西周青铜器出土的重要地点。继1975年岐山京当公社贺家大队董家村卫鼎、卫盉、(亻朕)(匚也)等三十七件窖藏青铜器、1976年扶风法门公社庄
立足于新课标对科学探究活动所提出的要求,对有些教师虽然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但由于对教材的研读不够或组织不当等原因,造成实验探究活动氛围不佳,效果不好,难以调“动”起学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的癫痫患者的血脂、肝功能及其他相关指标信息,来评估合并高脂血症的癫痫患者,使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及肝毒性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生活学习与工作当中的分工与合作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这一段时期以来,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求培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以毒攻毒”是中医药学一个重要医理和治则。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以毒攻毒”的研究进展,以及具有“以毒攻毒”特点的医药研究状况。特别是德国细菌学家贝林等,研制成功破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