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脾胃病“十纲辨证”理论阐释目的:以慢性脾胃病的论治经验为依托,深入探讨导师王彦刚教授提出的“十纲辨证”丰富内涵和学术精粹。方法:通过长期的跟师学习和临证体悟,结合大量临床诊疗文献,探讨导师“十纲辨证”论治慢性脾胃病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方药心法。结果:导师在慢性脾胃病的论治中,提出了“动静、聚散、刚柔、主次、内外”的“十纲辨证”。1.对于“动静”,导师指出脾胃各自在“动静”方面的生理特点,命名了“动证”和“静证”的概念,并创制了在诊疗过程中的“动静十法”;2.对于“聚散”,导师亦指出了脾胃在“聚散”方面的生理特点,提出聚散形式的“优劣”之分,命名了“聚证”和“散证”的概念,并创制了在诊疗过程中的“聚散十法”;3.对于“刚柔”,导师提出“脾为刚性之柔脏,胃为柔性之刚腑”的观点,命名了“柔证”和“刚证”的概念,并提出了在治疗上的“刚法第一要义”和“柔法第一准则”;4.对于“主次”,导师指出了脾胃各自的“主元素”和“次元素”,在治疗上提出一切当以恢复“脾升胃降”气机为“主旋律”,并提出“贲幽为主,以顺为先”和“体窦为次,以养为要”的论治思想;5.对于“内外”,导师提出了消化系统疾病中“内证”和“外证”的概念,并指出对于脾胃疾病,多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从其他脏腑入手加以调治,而脾胃病领域的诊疗和方药,对临床其他各科,亦有十分有益的借鉴作用。小结:导师王彦刚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提出消化系统疾病的“十纲辨证”,从全新的视角深刻阐释了脾胃病发生、发展、转归、治疗等方面紧密关联和独特蕴意,为本类疾病的理论研讨和实践完善开辟了广阔而光明的前景,对祖国医学脾胃病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二部分慢性脾胃病“病机十五条”理论探讨目的:以对历代名家病机理论的研读为依托,结合当今时代特征,深入挖掘总结导师王彦刚教授的脾胃病病因病机及论治思想。方法:通过导师教诲和侍诊体会,结合研判大量治验医案,挖掘总结和初步探究导师在慢性脾胃病领域的病机思想。结果:导师在慢性脾胃病的论治中,提出了“病机十五条”,即1.诸痞呕恶,沉困昏惫,皆属于湿;2.诸胀酸腐,嗜异失节,皆属于食;3.诸病刺痛,达阴入络,皆属于瘀;4.诸躁愤懑,狂暴失态,皆属于痰;5.诸病沉疴,不热反寒,皆属于郁;6.诸腻粘垢,肌肤光亮,皆属于浊;7.诸病肿块,癥积瘕聚,皆属于毒;8.诸虚冷痢,面颓肢软,皆属于劳;9.诸病骤发,危笃及旁,皆属于肆;10.诸病乱投,百医杂治,皆属于误;11.诸敏素虚,难愈易感,皆属于膜;12.诸眩肢肿,畏寒唇紫,皆属于心;13.诸喘汗出,痰壅气逆,皆属于肺;14.诸黄视弱,经少肢麻,皆属于肝;15.诸液不温,腰凉久痢,皆属于肾。小结:导师提出的“病机十五条”,基本涵盖了中医消化系统疾病的全部主要病机要点,在尊研历代先贤的基础之上,又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感悟。第三部分基于糜烂性胃炎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的“十纲辨证”和“病机十五条”科学验证目的:以导师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验方剂为例,基于数据挖掘结果,对在“十纲辨证”和“病机十五条”指导下论治脾胃病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和佐证。方法:运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导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200条效验方剂进行深入数据挖掘,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方药的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和新方发掘,探究导师用药心法。结果:1.数据库概况本次研究共收录导师治疗CEG治验处方200首,涉及中药共206种,总用药5557频次。2.频次统计对200首方剂中的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发现以下药物出现频率较高(≥100次),分别为:黄芩、黄连、茵陈、半夏、枳实、厚朴、竹茹、陈皮、石菖蒲、郁金、败酱草、延胡索、紫苏梗、佛手、香橼、柴胡、薏苡仁、浙贝母、海螵蛸、青皮。3.药物四气统计200首方剂中,药物的四气使用排序(从多到少)为:温、寒、微寒、平、凉等。4.药物五味统计200首方剂中,药物的五味使用排序(从多到少)为:苦、辛、甘、酸、微苦、咸、涩、淡等。5.药物归经统计200首方剂中,药物的归经排序(从多到少)为:肺、胃、肝、脾、心、胆、大肠、肾、膀胱等。6.高频药物功效统计对频次100以上的高频药物进行功效分类,发现具有理气、清热燥湿、清热化痰、活血止痛的药物数量较多。7.关联分析将200首方剂采用关联规则进行统计分析,并充分结合临床用药习惯,得出了几个相对而言比较有意义的组合:黄芩-半夏,半夏-黄连,茵陈-半夏,枳实-黄连,黄芩-石菖蒲,郁金-黄连,茵陈-紫苏梗,陈皮-石菖蒲,黄芩-槟榔,车前子-黄连,冬凌草-黄连。8.聚类分析对排在前30位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组合:薏苡仁-败酱草,延胡索-白芷,蒲公英-夏枯草,车前子-鸡内金,浙贝母-海螵蛸,冬凌草-射干,石菖蒲-郁金,枳实-厚朴,陈皮-竹茹。9.复杂网络分析设置边权重为200,得到导师治疗CEG的核心方药组合为:枳实、厚朴、败酱草、薏苡仁、延胡索、香橼、佛手、紫苏梗、浙贝母、石菖蒲、青皮、柴胡、海螵蛸、郁金、茵陈、黄连、半夏、黄芩、陈皮、竹茹。小结: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对导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方药心法的客观知识发现,且由本次数据挖掘手段得出的高频用药、组合与处方,经过深入分析研判,可以视作对导师“十纲辨证”和“病机十五条”思想与心法的生动体现和有力佐证,期待其亦能对其他类型的消化病甚至替他系统疾病的诊治,发挥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结论:1.导师王彦刚教授提出了慢性脾胃病“动静、聚散、刚柔、主次、内外”的“十纲辨证”,“动静”着眼于病邪的来源,“聚散”突出病邪的性质,“刚柔”聚焦脾胃本身的生理特点,“主次”强调临证之时应抓住主要矛盾,紧守核心病机来诊治疾病,“内外”关注于脾胃系统本身及与其他脏腑的密切联系。这“十纲辨证”,在形式上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互通互联;在实施上内外兼顾、考量周全,为中医脾胃病的辨证和诊疗开辟了广阔而光明的前景。2.导师王彦刚教授提出了脾胃病“病机十五条”。其中提到了湿、食、瘀、痰、郁、浊、毒、劳等病因病机形式,并敏锐察觉到时下部分患者图口腹之快、恣意妄食和不信医知医、久病乱投给临床诊疗带来的不良后果,最后还根据五行的密切联系,从病位的角度提出了脾病及它的病机表现。3.数据挖掘技术实现了对导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方药心法的客观知识发现,且由此得出的高频用药、组合与处方,可视作对导师“十纲辨证”和“病机十五条”思想与心法的生动体现和有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