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藏传佛教朝圣者的心理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藏族宗教朝圣者的社会心理机制为研究对象。任何一种行为都包含了行为需要和动机、行为的激发因素、行为目标、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支持因素、行为者的价值感、行为者与他者的社会关系、行为者的自我意识等内容,按照这一内容思路,选取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朝圣者朝圣动机——朝圣者的圣地意识——朝圣者的社会关系意识——朝圣者的自我意识。   在研究途径上,通过口述和田野调查,来获取资料和原始数据。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本课题的研究不能完全用问卷的形式来进行调查,必须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为数据收集的主要手段。同时,在藏区由于圣地种类繁多,而且不同圣地在朝圣者的潜意识中其圣地价值感存在差异,因此,在选取调查对象时根据宗教朝圣行为的特点:起点——路途——终点(圣地),本文选取三类区域的对象:朝圣起点的对象(地域分四川藏区和西藏的农区、牧区、城市;朝圣者分男女和老、中、青、儿童);朝圣途中的对象(对象类别要求同上):朝圣地对象(圣地对于朝圣者而言具有价值等级,因此要在不同价值等级的圣地选取被试。如神山、圣湖、寺庙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地方:四川理塘县、四川石渠县、四川色达县、西藏拉萨市和西藏山南。   由于藏区地理环境复杂性,给由单个人完成调查收集本课题资料数据带来了困难,因此,本文也同时采用文献资料的内容分析方法,即参考选取其他研究者有关藏传佛教朝圣现象的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材料,并对其材料做朝圣者心理内容方面的抽取与分析。   论文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序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由来、国内外关于宗教朝圣研究研究现状、藏传佛教朝圣的含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价值。   第二章“调查数据的分类呈现”为了便于整体论文各部分内容的分析讨论,特对调查数据资料的处理方式及结果进行了举样呈现。   第三章“朝圣者的圣地意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发现藏传佛教朝圣者具有四种圣地意识:私我圣地、社群圣地、边缘圣地和超我圣地。并分别对四种圣地的内涵进行了揭示。   第四章“朝圣者的关系意识”分别从“人我关系意识”和“物我关系意识”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发现朝圣者具有五种“人我关系意识”,三种“物我关系意识”。   第五章分析了“朝圣者的自我意识”,发现在藏传佛教朝圣者的自我意识中存在明显的“我”与“无我”的转换。并通过对调查材料分析,进一步深度讨论了朝圣者的“理想自我”、“现世自我”与“应该自我”三种自我意识及其关系。   第六章“朝圣者的动机”主要分析了朝圣者朝圣行为的精神性动机,发现了五种典型的朝圣动机:文化认同与民族归属、压力释放与心理平衡、人神(佛)共娱共乐、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挫折应对能力、重构自我与价值升华。   第七章“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特征”为论文总结部分。主要对藏族藏传佛教朝圣者朝圣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