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一项人类学的教育考察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凉山彝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备受关注,而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成为一线教师最常提及的难点。为了研究“凉山彝族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以“参与型局外人”的角色和客位视角对凉山彝族地区Z小学的小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4个月的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探析了以下四个子问题:第一,“差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究竟有何表现?通过田野观察,记录并描述了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以及不同年龄、性别等学生之间的行为习惯差异,印证了最初调研时所了解到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第二,“难吗”,即学校采取了怎样的行为习惯教育,效果如何?作为一种富有权力的规训机构,学校采用了分配艺术、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全景敞视主义等规训手段。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呈现出适应与发展的样态,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着抗争与排斥,导致学校行为习惯规训教育陷入困境。第三,“是这样吗”,即凉山彝族小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习惯?基于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视角,他们有着实用主义、可视主义、集体主义等独特的行为习惯认知及实践逻辑,并在内心深处是一个“行为-情感的矛盾体”。第四,“为什么难”,即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围绕“难”字,本研究从三个阶段对难点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一,对难点进行审视,找到了分析路径——文化环境。第二,对难点进行剖析,分析了四个文化要素——根深蒂固的社会群体惯习、严重缺失的家庭文化资本、时紧时松的学校管理体系和群体盛行的学生“野性”文化。第三,对难点进行总结,提出了三个论点——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再生产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差是文化冲突的结果,凉山彝族小学生难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文化排斥的结果。针对上述所呈现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凉山彝族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三个思考路径——在多元文化中融合、用后喻文化来反哺、形成共同体以维持。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研究背景:盆腔器官脱垂是由于退化,创伤等原因所致的盆底肌肉及结缔组织损伤或缺陷,进而盆腔器官及其相邻的阴道壁发生移位,突入阴道或从阴道脱出。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的复发率经统计发现,传统手术的复发率:30%,网片植入术的复发率:10%。患者因高危因素,如经阴道分娩、产次、绝经,术前评估不充分、术式选择不正确、术者手术操作不到位、网片放置及固定的位置欠缺等,继而出现漏尿,阴道肿块脱出,腰骶部胀痛等症状
网络社群声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逻辑,以及网络社群行为规范正向激励与反向惩罚逻辑的相互激荡与砥砺,共同构建并影响了各社群主体价值偏好与话语体系的演变进程。然而,上述双重逻辑的运作常受信息失灵和群体效应等局限性的制约,并直接诱发了诸多公共政策风险。以契合该领域运作规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深入剖析网络社群行为规范影响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衍生的一系列微妙风险,并对网络社群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信息失灵风险的诱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