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受益人数迅速增长,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与医疗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然而,近年来,我国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始凸显;政府部门官员渎职以及疫苗管控不严导致医疗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东西部,城乡之间公共卫生发展不平衡仍较为严重;因此,在肯定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必须正视其存在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寻找其中原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在区域与省市分配上存在明显的失衡,部分地区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的产出效率低下等等。那么,我国公共卫生在财政支出规模上是否存在可改进空间?地方政府之间公共卫生财政投入的相对效率究竟如何?影响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因素具体又有哪些?弄清楚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且会影响到医疗改革目标的实现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现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效率进行实证研究,试图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首先,笔者选取了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卫生财政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了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静态相对效率。然后,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求出公共卫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我国公共卫生财政投入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公共卫生财政的投入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综合效率值偏低,仍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地方政府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效率损失,主要是由于管理效率低下导致的,且受环境变量制约的影响较大,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化差异,中部区域的外部环境更加适合公共卫生支出效率的提升。在排除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的影响之后,就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和不同省级政府而言,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真实效率水平没有明显的差距。地方政府公共卫生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小于1,呈现负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指标偏低。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