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网络的诞生,现实世界正在不断地被“比特化”,社交网络的出现和繁荣正是线下人际交往比特化的结果。在社交网络上,我们填写个人信息、发表心得感悟、上传照片视频,与亲人好友分享我们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发生在社交网络上的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或浅或深的自我表露。作为人际传播的基础,适度的自我表露行为有利于抒发个人情绪、调整心理状态,也有助于加深与他人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但仍需指出,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不可追溯性等特质,社交网络自我表露也必然存在一定的隐私风险。本研究以14位在读大学生受访者为代表,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长期观察等研究方法进行质化研究,旨在了解以他们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现状,并探讨自我表露与印象管理、风险感知、隐私保护以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寻求一个可持续的自我表露方式,呼吁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完善的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环境。通过共计四个月的调查、访谈与观察,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尽管社交网络在当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使用群体日益庞大,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露意愿却远远低于预期。在受访者已经呈现出来的自我表露内容中,最为经常使用的自我表露方式是文字形式,最为经常表露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和娱乐信息;(2)绝大部分受访者通过自我表露呈现出的个人形象有别于现实呈现,这种差异主要在于,受访者在自我表露时更愿意呈现自己好的方面,而尽量略过不好的或容易造成争议的内容。但需说明,尽管自我表露的呈现有所取舍,但只要表露者不存在虚构、捏造等行为,这一有别于现实呈现的自我仍然是真实的自我;(3)社交网络自我表露风险主要来自人际互动的不确定性:无法控制传播范围和传播途径是这一风险的主要成因。所有受访者都能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但这一可能发生的风险并不会对他们现实中的自我表露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4)在使用者看来,社交网络上的个人隐私边界与一般意义上的隐私范畴略有不同,使用社交网络天然就需让渡一定“不被看到或找到的权利”,因此,主动暴露的信息不属于隐私范畴。隐私保护方面,产品保护工具日臻完善,使用者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隐私泄露事件仍然时有发生,需要产品方和使用者双方共同努力应对;(5)社会支持是社交媒体给使用者带来的普遍心理感受,根据访谈结果,几乎每个使用者都能在社交网络上感受到支持、鼓励和关怀。而社会支持感的强弱因人而异,通常与使用者的人际互动规模、互动频率、互动方式、主要互动对象以及相关社交网络的激励机制相关。最后,文章提出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几点分析和思考:影响自我表露意愿的可能因素,隐私保护的完善途径以及社交网络日趋严重的娱乐化趋势等,期望唤起有限的重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