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手术方式多样,大部分病人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有少数人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是手术方式影响临床疗效?内固定器械的问题?除脊髓本身受损程度外,身体其他组织器官是否也有改变,从而影响病人康复?[目的](1)证实不同手术方式对病人预后无明显影响;(2)通过头颅MRI证实CSM患者存在着大脑运动感觉皮层结构的萎缩;(2)基于DTI技术证实患者脱髓鞘已发生变化;(3)证实患者脑皮层萎缩和脱髓鞘改变与其自身运动功能改善可能存在关联;(4)对MRI展开深入探究与分析,进一步证实可否将其视为评估病人损害程度及预后评测的一项有力影像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总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手术治疗病人的疗效,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前路单间隙减压融合结合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微型钦板内固定术(open door laminoplasty and fixation,ODLF)三种不同术式对疗效的影响。从一般指标,神经功能及影像学三方面评估临床疗效。通过对我院脊柱外科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脊髓型颈椎病并接受手术的部分病人术前行3.0T核磁共振检查头颅,探索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重塑的情况,分析这种重塑是否与患者的颈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程度及临床预后有着一定关系。通过结构磁共振技术对脑皮厚度进行测量与分析,并明确脑皮层萎缩与病人运动功能恢复是否存在直接关联。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脊髓受损后脑白质纤维束异常是否会影响病人运动功能恢复展开深入探究。[结果]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我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2例随访资料完整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其中男性73例,女性49例,年龄分布39~84,平均62.5岁。病程6~98月,平均26.6月。按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组为ACDF组,B组为ACDF+ACCF组,C组为ODLF组。组间比较术前症状持续时间、罹患糖尿病患百分比及吸烟百分比、VAS、JOA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后路手术较前路出血量多。对术后颈痛VAS、JOA评分组进行对比与分析后发现,各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术前与术后数据对比发现存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病人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三种手术术后患者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且JOA改善情况与术式选择无关。伴有脊髓高信号患者术后JOA改善优良率为60.4%,不伴脊髓高信号患者术后优良率为78.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无脊髓高信号患者术后优良率高于伴有脊髓高信号患者。A组并发症率9.38%。B组并发症发生率8.33%。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后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A和B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从脑功能及颈椎MRI看,参照组C2/C3脊髓的面积均值在85.3±5.8 mm2左右,CSM病人为76.5±5.5mm2。由此可以看出,CSM病人组不如正常参照组高(即P<0.01)。借助于VBM全脑分析技术,对CSM病人和参照组进行对比发现,CSM病人的脑结构灰质体积缩小、脑白质萎缩。根据JOA评分将CSM患者分为了两个亚组:优良组(改善率大于等于50%者作为优良组)和有效组(改善率小于50%)。优良组患者有16例,有效组患者有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利用ROI分析技术,对优良组和有效组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可见,有效组病人初级感觉皮层、初级运动皮层的灰质体积明显少于优良组(P<0.05)。综上可知,CSM病人脑萎缩不断加重,患者术后恢复可能效果越差。[结论]不同手术方式治疗CSM都能取得较好疗效,手术方式对CSM预后影响无差别。大脑结构萎缩可能是导致CSM患者手术后功能恢复不好的原因之一。未来对于CSM的研究,不仅要通过手术解除脊髓的受压状态,还要预防或逆转大脑的这种结构性损伤。同时利用磁共振对于大脑皮层萎缩程度实施定量检测与分析,以作为预后判定及治疗效果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