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青少年知识、态度、技能的关键时期,各国无不把培养合格公民看作是基础教育的首要目标,并通过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或完备的公民教育体系实现。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对公民教育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公民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研究中很少提及。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所需公民资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全社会普遍存在公民意识淡漠、社会公德意识不足以及参与技能较低等问题,这些矛盾促使学者们开始思考我国的公民教育问题。在此背景下,理清公民教育内涵,分析我国社会科课程中公民教育的现状,研究我国社会科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策略,颇具现实意义。 本论文引论部分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阐明了研究目的与价值,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公民与公民教育,首先对公民和公民资格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按照“民主制度”→“公民参与”→“公民资质”→“公民教育”的逻辑结构梳理公民教育理论。民主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渗透到社会成员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普通的社区生活到国家政治生活,都有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和共享民主价值观的需要,社会总体的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技能水平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质量,而对社会成员公民资质的完善和提高正是通过公民教育来实现的。我国是实行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因此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公民资质和公民教育同样具备上述要求,由此论证了我国开展公民教育的必然性。同时也找到了我国与其它国家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共性,对于本论文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公民教育理论提供了依据。 当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深受自由主义、公民共和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其公民教育思想的前设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倡导人性解放,尊重公民在民主社会中的自由与平等,对培养盲从臣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持批判态度。社群主义、公民共和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则从不同侧面对自由主义的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理论缺陷进行了修正,从而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完善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的核,。理念是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个人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倡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这些都在各国公民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当代世界各国均强调公民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公民教育的目标设定在培养合格公民上,注重公民知识、态度和技能的培养,虽然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总体上体现出了民主社会对于公民的基本要求,这些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三章社会科课程与公民教育,主要讨论公民教育课程化。本论文对国外公民教育课程现状和公民教育社会科课程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公民教育课程化有分科、综合、渗透式等三种形式,综合课程的方式已经成为各国公民教育课程化的主流趋势,我国也采用了综合课程的方式。在世纪之交,我国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出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一)))和《历史与社会科课程标准(二)))等新课标,并陆续出版了新版教科书。新课标第一次明确规定社会科是进行公民教育的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标志着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存在,这在我国公民教育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新课程也存在着公民教育概念模糊,社会科课程定位笼统等问题。 第四章社会科教科书中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分析,主要通过教科书分析透视我国社会科公民教育现状。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课堂中的课程”。态度和价值观是公民教育内容的核心,故本论文对旧版和新版社会科教科书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进行了研究,发现:(1)就内容数量比例而言,旧版教科书以政治意识形态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为序;新版教科书以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为序,并在道德教育中大幅度增加了公民基本道德内容。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科教科书有明显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折射出我国社会科课程的重点由政治思想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2)就内容构成而言,旧版教科书内容上突出了先进性要求,价值取向相对集中;新版教科书内容上突出了基本性和普遍性要求,价值取向较为丰富。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社会科教科书有淡化先进性要求、加强基本性和普遍性教育的倾向,折射出我国社会科课程日益注重对合格公民培养的趋势。(3)就内容表述而言,旧版教科书先进性人物事例较多,价值导向较明确,政治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新版教科书注意贴近普通公民的生活,客观性表述有所增强,意识形态色彩有所淡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公民教育在表述形式上更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折射出社会科课程内容表述形式日趋客观中性。总之,我们建议,在基拙教育阶段应以普遍性和基本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