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自两汉以来,儒道两家的学说双刃并峙,交光互辉,构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自老子提出“道”这个哲学范畴之后道家学派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庄子的道学,一个是黄老道学。前者将老子哲学的“循道无为”发展道极至,变成了虚隐无为的人生境界哲学;后者则将老子的御国之术发展成了政治理论。而文子的道的思想体系,则是由老子道家向黄老道家过渡的中间环节。本文正是选取了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这三个重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文子道的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先秦道家代表人物思想个案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先秦道家思想特点及其对后世道家思想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从本体、规律、应用、修道方法等方面分别论述了老子,庄子和庄子学派,文子“道”的思想。关于本体意义的道,老子首次提出宇宙本体万物本原就是“道”,“道”虽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是实在的物质本体;庄子和庄子学派虽然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万物本原,但却否认道的物质性;文子继承了老子本体意义上“道”的思想,进一步用“气”来说明道的物质性,使“道”的形象更加充实饱满。在规律“道”方面,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但这个规律是高高在上、存在万物之外来运作万物的;庄子关于意义上的“道”几乎没有谈及,认为万物的发展变化是万物自身的原因,而庄子学派则在老子规律“道”的基础上,结合了庄子“万物自化”的思想,把“道”由外在规律内化成为存在万物自身之中并支配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文子也继承了老子关于规律“道”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作为万物各自变化发展的规律的“理”,而“道”则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道”和“理”之间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道的应用方面,老子主要讲如何利用“道"进行治国处世;庄子和庄子学派虽也主张利用“道”来治国处世但更注重“道”在人的认识观方面及精神状态方面的应用,提出从“道”高度出发“齐一万物”的认识论,和追求心灵悠游自在的“道“的境界。而文子则侧重于“道”在治国为政方面的应用,并且设计出了一套“以道统摄仁义礼法”的治国模式。在修道方法上,老子主张从清静寡欲,恢复本性方面来修道治身,而庄子在修道方面更注重修道天赋的“圣人之才”,认为这是决定人们能否修道成功进入道境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同时主张心灵清虚、物我皆忘进行修道。而庄子学派与老子类似认为减少欲望,去除智巧是修道的主要方法;文子在主张寡欲和清净的修道方法,又提出“形气神”兼修和“慎言、慎独”的修道方法。本文第五部分是结语,总结上文简要说明老子,庄子,文子“道”的思想及其对后世道家思想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