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网络政治参与问题,首先要理清相关理论概念。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可以对“网络政治”、“政治参与”、“互联网+”、“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深度阐述“互联网+”概念中“+”的实际意义,并得出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网络政治参与技术、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四个方面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特点。其中,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主体所具有的隐匿性以及参与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及义务平等性研究,推论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应包括政府官员、职业政客和政治精英,这与传统政治参与主体的研究有所不同。针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可以从网络技术、经济利益、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得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政府行政高效化、有利于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以及非理性及非法政治参与的扩大、主流意识形态面临严峻挑战、不利于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方法。此外,“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互联网+民主投票、互联网+政治宣泄、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民主监督、互联网+公共治理五个方面,本文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形式进行实例论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分析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及其实例,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数字鸿沟问题,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分析数字鸿沟在我国的现状,得出“互联网+”背景下数字鸿沟造成的危害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这一结论;二、公民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问题,根据社会学“群体极化”理论和心理学“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公民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分析国内外非法团体通过两种方式操控网络舆论这一现象;三、意识形态斗争问题,从去意识形态化和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斗争问题;四、互联网安全问题,从网络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及网站、网络安全协议四个层面及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模式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互联网安全问题;五、网络法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通过“魏则西事件”、“徐玉玉事件”等具体实例分析网络法规存在立法的滞后问题及法律适配问题,并指出网络法规的监管执行力弱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治理策略:一、通过政府投入和资源整合的方式加强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建设,并加强对区域经济教育的均衡发展来缩小数字鸿沟;二、通过培养公民有序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素养提升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的软实力,并通过政府引导管理的方式维护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的公平真实性;三、通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念立场及方法论,并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的话语权;四、通过维护互联网空间的技术安全和完善互联网行业的监督体系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环境安全;五、通过提升互联网的立法速度和加强互联网法律与其它法律的适配两个方面来构建一部互联网总法,并加强监管部门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此构建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