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组实验,探索”动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对改善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心理健康水平的疗效,以及评估该团体治疗的可行性及适用性。方法:1.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对照组设计将上海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60例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16周团体心理治疗及戒毒所内常规教育活动,而对照组只接受戒毒所内常规教育活动,最后比较两组疗效。2.评估工具:在基线、第8周末、第16周末对两组被试进行量表评估,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酒精、烟草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相关题筛查测试、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问卷、改变阶段及治疗迫切程度量、简易应对方式量表、技能掌握程度量表;另外,在第16周末对干预组进行一对一的团体效果访谈评估。3.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等。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被试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剩余出所日期、月收入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毒年龄、首次吸食ATS的年龄、吸毒年限、使用频率、使用方式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结局指标:基线时两组的抑郁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共有50%被试有抑郁情况,干预组占60%,对照组占41%;16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干预组(P<0.05),且有抑郁情绪的人数占58.6%,干预组占25.0%,对照组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显著高于干预组(P<0.05);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在统计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3.次要结局指标:(1)两组的焦虑得分在基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8.3%被试有焦虑情况,对照组占25.0%,干预组占32.0%;16周干预结束后,对照组的焦虑得分高于干预组,且有焦虑情绪的占52.6%,干预组占26.1%,但两组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的自我效能得分在基线及16周干预结束后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P>0.05)。(3)两组的改变动机总得分及三维度的得分在基线时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干预后,两组的改变动机总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矛盾状态维度上,干预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均不存在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P>0.05)。(4)两组的戒毒技能掌握得分在基线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6周干预后,两组戒毒技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的戒毒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的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在统计学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4.对团体心理治疗的可行性、可适用性评价:患者认为所接受的团体治疗能够提供支持和希望,可以使其自如的宣泄情绪,并且能够感受到团体的凝聚力,愿意继续参与治疗,对治疗比较认可。结论:“动机+认知行为”团体心理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适用性,且对改善女性苯丙胺类使用障碍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戒毒技能有一定疗效,可以应用到对女性苯丙胺类物质使用障碍者的干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