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多数肿瘤组织的胞外pH(6.57.2)与正常细胞和血液(pH 7.4)差异很小,导致设计能够真正识别肿瘤细胞外pH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我们设想如果pH敏感系统能响应光释放质子,则能加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pH差异,从而提高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基于这一构想,设计了pH敏感/光响应载药系统。基本思路是载药胶束系统通过EPR的协同效应到达肿瘤位点,响应外界光刺激释放质子到其分散介质中,并引发药物的快速释放。当细胞外pH下降到一定值时,随后到达的胶束响应pH刺激迅速聚集并再次触发药物释放。论文制备了pH敏感/光响应载药系统,主要研究了聚合物胶束的光响应性,pH敏感性,以及光照诱导胶束聚集行为和载药胶束的释药行为。主要结果如下:首先,将1-芘甲醇与琥珀酸酐反应得到中间产物1-芘甲基琥珀酸酯(PMS),再将其接枝到羧甲基壳聚糖骨架上,得到光响应聚合物(PMS-g-CMCS),通过红外、核磁确定了PMS-g-CMCS的结构。PMS-g-CMCS在水溶液中通过超声自组装形成胶束,使用尼罗红作为荧光探针,测定了纳米胶束的最小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20 mg/mL。透射电镜(TEM)检测显示胶束为球形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10.2±10.7 nm。其次,在pH 7.4介质中,胶束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然而在pH 6.0介质中,胶束发生聚集。DLS,TEM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表明纳米胶束能响应光刺激裂解并伴随质子释放,胶束光响应性机制归因于PMS-g-CMCS侧链中的芘甲醇酯键断裂,UV-Vis和1H NMR检测证明了胶束光响应性机制。研究表明UV照射强度、时间以及PMS取代度影响胶束的质子释放,因此可通过改变照射条件调节胶束介质pH。进一步研究光照条件下胶束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胶束在照射一定时间内发生聚集,因此可通过改变照射条件调节胶束聚集行为。最后,为了评价PMS-g-CMCS胶束作为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的潜力,将抗肿瘤药紫杉醇(PTX)作为模型药物包封在PMS-g-CMCS胶束中,结果显示PTX的最大载药率可达23.2%。无光照时,在pH 7.4介质中,载药胶束12小时内仅显示出3.35%的累积释放率。然而,在pH 6.8介质(模拟肿瘤细胞外pH)中,暴露于UV(365nm,500 mW cm-2)照射4分钟,随后与等份胶束混合,结果显示药物先快速释放,随后较慢释放。这些结果表明该系统能通过EPR的协同效应选择性聚集肿瘤细胞位点,并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