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经济体受到沉重打击,其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脆弱性被暴露得淋漓尽致。东亚经济体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外向型发展战略、长期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及资本市场规模有限。这些特点都造成东亚经济体对欧美市场的严重依赖,以至于欧美经济一旦发生问题,东亚经济体难以独善其身。此外,危机发生之后,以IMF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的救助功能基本失效。因此,东亚经济体逐步认识到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具有必要性,该课题也日益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能够克服东亚经济体自身的脆弱性,增强危机来临时的抗冲击能力,并且为危机发生国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符合国际货币区域化发展的趋势,能够在欧元区启动之后吸取经验,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也符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利益,通过区域化扩大人民币的适用范围,使之成为国际重要的结算和储备货币,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搜寻理论以及计价货币选择理论为基础,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历程、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可行性进行实证检验,最终揭示了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最有可能选择的模式;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主要针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这一课题在学术界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将在写作过程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并列举出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围绕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合作模式展开论述。文中搜集了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并经过概括总结,最终分层次进行论证,大部分学者都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是具有可行性的,并将通过货币层次的合作拉动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搜寻理论以及计价货币选择理论之上。最优货币区理论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经历了传统的单一标准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目前发展到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该理论成功地指导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践。货币搜寻理论认为货币的产生使得买卖双方交易起来更加便利。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则认为贸易双方都倾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作为计价货币。 第四部分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历程与制约因素。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具有较强的危机驱动性质,在1997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全球金融危机的推动下,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而CMI的签订则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以及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东亚区域货币合作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进。当然,在推进合作的过程中应尽量克服制约其发展的一些因素,诸如各国发展程度相差较大、主导国家难以确立以及来自美国的干扰因素等。 第五部分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可行性的实证分析。该部分主要采用单位根检验、α收敛性检验和β收敛性检验三种方式针对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单位根检验、α收敛性检验选取了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三个指标进行验证。而实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此三项指标具备较强的收敛性,货币合作具有可能性,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最优货币区。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β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具有趋同特征,因而具备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第六部分为欧洲区域货币合作的经验借鉴。欧元的诞生是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一次重要实践,其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欧洲各国强烈的政治合作意愿、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以及法德轴心国的推动等方面。东亚各经济体应该利用经济一体化推动货币合作的展开,强化合作意愿,强化中国等经济实力较突出的经济体的区域主导作用,为深化货币合作寻找适当的利益结合点。 第七部分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模式选择。东亚货币合作面临三种可选择模式,分别为欧元模式、次区域合作模式以及主导货币区域模式。本文观点是采取后两种模式的可能性较大。此外,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与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并不冲突。中国应该利用区域货币合作的契机,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加强回流机制建设,最终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储备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