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纪录片是纪录片类别中的较大制作,通常集合一个电视台的综合实力,也代表着国家纪录片创作的最高水平。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从诞生之时起就与国家及国家电视台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与起伏,在最近十年进入了名利双赢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以将电视纪录片作为独立影像类别进行研究的成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同时,探求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电视纪录片,它的演变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现象,无论是理念的构建还是变迁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社会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文化创作氛围会形成影响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时代印记,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电视纪录片是极其重要的文化事项,它不可推卸地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本文以此为核心问题试图从纵横两个方向展开论述:首先从历史角度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阶段进行梳理。从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诞生到今天,每个历史时期都会由国家电视台制作播出一部或多部具有明显特征的作品,其所体现的创作理念代表了此时期我国对纪录片创作的最高理解,因此在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阶段做明确划分之时,这些作品就成为具有代表意义的节点,由此,可以借助这些节点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明确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958年到1978年是将电视纪录片当做政治宣传工具的起步期,国家局势的影响使得这一阶段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二十年,虽然有所起步但成绩并不理想;1979年到1990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人文意识开始觉醒的发展期,开放的国门使纪录片工作者得以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纪录片理念,创作模式开始趋于专业化;1991年到2004年之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展,步入了成熟期,在“真实电影”观念影响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时记录,最为本真的普通民众生活成为纪实的主体;2005年至今,面对多变的媒介生态环境与传媒产业市场,如何以独立的文化形态立身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至今最为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纪录片工作者选择借助理念和手法的多元融合促成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腾飞。其次,本文将以大众传播功能理论展开对电视纪录片的功能观论述。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电视纪录片同样具备大众传播的四个基本功能:第一,纪录片在传播和影响上所具有的优势使其在诞生之后不久就被西方国家用作政治宣传工具,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发展起始深受“形象化政论”的影响,毫不避讳甚至强化意识形态的存在,直到大众文化及市场经济的萌芽,电视纪录片创作开始借助蒙太奇及场面调度巧妙地隐藏意识形态;第二,纪录片的纪实本质有利其行使监测环境的社会功能,电视纪录片社会责任的直接体现就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第三,纪录片能够长久保存视听信息的特点使它在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卓越的贡献,进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纪录片片种——人类学纪录片,以及“搬演”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第四,电视纪录片本身包括两方面的经济功能,提供经济信息及作为产品参与市场运作,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还处于摸索的阶段。最后,本文选取处于发展节点上的电视纪录片作品《舌尖上的中国》来融合纵横两个方向的观点,一方面,《舌尖》的创作顺承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它的起点建立于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对西方先进观念的学习;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多重发展铸成了它与众不同的特殊表现:在融合了多元价值及意识形态的创作理念作为指导之下,采用了板块化、碎片化和线索化的叙事方式来表述以精致、简单为原则的电视语言。最终,《舌尖》的创作特点成就了它在传播效果上的卓越表现,以及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各个层面的特殊功能。《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上的突破可以作为未来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借鉴,在功能上的拓展则可以使纪录片研究的关注视角放在处于动态变化中的电视纪录片功能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深入而发展的不仅是创作理念和手法,电视纪录片的基本功能在特定历史环境的多种作用力影响之下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本文在对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阶段和功能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对我国电视剧纪录片的创作及价值做进一步的探讨,最终达成对电视纪录片功能研究的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