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二叠–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这次事件中,不仅大量的生物种类消失,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人关于二叠–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模式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区域或全球的数据库资料。这些研究,通过对大空间尺度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建立了区域或全球范围内的灭绝模式,为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和可能的机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见解。然而,这些研究却不一定能揭示高精度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灭绝事件的信息、以及不同沉积环境之间灭绝模式的差异性。华南地区发育大量保存完好且连续的二叠–三叠纪海相沉积地层剖面,而腕足类作为二叠–三叠纪之交灭绝事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门类之一,其在灭绝事件之前的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因此本文选取在华南分布广泛且保存较好的硅质碎屑岩相地层的3个剖面(贵州新民剖面、安徽马家山剖面和湖南仁村坪剖面)的腕足动物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高精度时间尺度上详细研究了大灭绝事件之前和期间腕足类群落的特征和变化。在腕足类分类学研究方面,本论文系统描述了贵州新民剖面腕足类19个属31个种,并取得如下进展:1)根据其外部结构和轮廓的显著不同,建立一个新种Juxathyris subcircularis;2)根据新民剖面采集的戟贝类化石,并结合已经发表的文献资料数据,通过双变量分析、多变量分析和系统分支学分析的方法,详细讨论和对比了Fusi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两个属的分类学特征,认为两个属为同物异名,根据命名优先率的原则,建议采用属名Fusichonetes;3)详细对比、讨论和厘定了Araxathyris在华南被报道的12个土著种,并完善了其中一部分种的内部结构信息;4)发现Orthothetina属内表面具有的瘤突状突起,为Martinia属提供了较为罕见的外部结构(同心状纹饰),完整的展示了Crurithyris属的壳体外部微壳刺基部的形态和分布。在腕足动物组合研究方面,根据3个硅质碎屑岩相剖面的腕足类数据,并结合前人对华南该相区的腕足类的报道,首次通过定量统计了华南长兴期硅质碎屑岩相腕足动物群的分类学组成,建议在硅质岩相采用Crurithyris–Fusichonetes组合;分析并复原了该组合的腕足类的生活方式,认为其主要通过铰刺/体刺固着、肉茎固着和壳体堆积生活。在腕足群落研究方面,通过对3个硅质岩相剖面腕足类进行逐层的数量统计,分别对各剖面的腕足动物群落进行双向聚类分析,发现在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之前,硅质岩相腕足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已经显示出了一些生态危机信号,主要包括:1)腕足类群落分异度指数—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明显降低,优势度明显增高;2)腕足群落内优势分子的数量减少,由竞争力更高的分子所占领;3)群落内腕足类个体大小显著降低。结合前人研究,发现海洋初级生产力降低和明显增强的火山事件可能是导致大灭绝事件之前研究剖面腕足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食物供应量减少和海洋中碎屑物质的增多,导致了群落中受压能力较低的分子的衰落和腕足个体的减小。另外,通过对比前人发表的数据,本文发现这种生态危机信号还出现在华南浅水碎屑岩相剖面和浅水碳酸岩相剖面,类似的现象在现代生态系统中也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