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Buss-Perry攻击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初步的修订,并运用修订的量表测评工具,在描述大学生攻击行为分布特征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引入Buss & Perry编制的Buss-Perry攻击问卷(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BPAQ),翻译后经过小组焦点访谈和专家咨询,确定29个条目初始问卷。以巢湖市和安庆市2757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计算Cronbachα系数评价初始问卷的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初始问卷的效度。运用t检验、相关系数检验等8种统计学方法及专家评议方法对问卷中各项目分析,筛选合格条目,然后对保留的条目再次进行信度、效度评价。采用最终形成的问卷作为评价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工具,将总分由低到高排列,取总分≥P27为高分组,总分<P27为对照组。结果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和专家意见,最终形成6个维度28个条目的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下: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χ2/df=5811.6/371=15.67),PAQ拟合优度(GFI)为0.843,RFI为0.704,CFI为0.742,RMSEA为0.074。提取的6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00%。问卷的重测信度、Cronbach’s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890,0.884和0.810。修订的Buss-Perry攻击问卷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巢湖、安庆两地大学生BPAQ总分为68.46±16.50。单因素分析显示:与父亲关系一般、学习成绩差、学习负担重、自评相貌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低、不良减肥行为、间歇性暴饮暴食、间歇性偷偷进食、一顿吃多而自责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和父亲关系一般”的大学生相比,“和父亲关系亲密”以及“非常亲密”的大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分别是前者的0.75倍(0.60- 0.92)和0.58(0.45-0.75)倍;父母期望值一般的大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是父母期望值很高者0.64倍(0.49-0.85);具有极不良饮食控制行为的大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1.56倍(1.18-2.07);具有间歇性暴饮暴食的大学生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1.53倍(1.23-1.91)。结论修订后的Buss-Perry攻击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其在中国应用时尚须进一步修订、完善。青少年攻击行为除受个性以及家庭因素影响外,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共存影响性不容忽视。加强与父母的交流,对青少年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是防止攻击行为发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