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空间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不到一平方米的临时的“栖居地”,而这个“栖居地”,相比与中小学生的“被安排”的情况,大学生对其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因此,对于自己在课堂空间中的位置的选择,便投射出大学生内心的直观感受,对于“后排生”而言更是明显。关于学生座位的选择的相关量化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数量化统计与分析。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学习态度的体验。“教育是一门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关注受教育者的真实、丰富的精神世界。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本文尝试在生活体验研究的视角下,以大学“后排生”为研究对象,以其对课堂空间中的学习态度为研究内容,对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在学习态度方面产生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进行解读和意义阐释,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学习态度的生活世界是怎样的,他们处在课堂空间的后排,具有怎样的体验;第二,这些在学习态度中的体验对他们的课堂生存来说,意味着什么;第三,他们的这些体验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教师教学又有哪些启示。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设计、相关文献综述和核心概念界定。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主体以及核心部分。在第二部分中,回答了关于研究的第一个问题,这部分依照绪论中梳理出的关于大学“后排生”课堂空间学习态度的构成的三方面(认知水平、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来有序呈现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在学习态度中的真实生活故事,并对这些鲜活的生活故事以及故事中“后排生”真实的体验进行解释性描述。本研究的第三部分重点回答了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此部分以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在学习态度的境遇下所未能满足的需要(对身心舒畅、关系认同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线,解读了每一种需要对于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在学习态度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课堂空间中的生存意义。本文的第四部分,重点回答了第三个问题,这一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分析了影响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学习态度的因素:首先,课堂空间与课堂学习的“局限”,是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学习困境中认知水平上的原因;其次,对课堂学习和课堂关系的“冷漠”,是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学习困境中情感体验上的原因;最后,学习行动的“偏离”,是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学习困境中行为倾向上的原因。第二阶段,分别依据这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课堂空间中“后排生”学习态度困境的现实探索:首先,在认知水平的要求:让舒畅的课堂空间成为大学“后排生”的栖居之所;其次,在情感体验的要求:让和谐的课堂关系成为大学“后排生”的术业之力;最后,在行为倾向的要求:让积极正确的行为态度成为大学“后排生”的立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