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令人难忘的北京奥运会一方面给各国运动员提供了体育竞技的舞台,一方面也给全世界的企业提供了商业竞争的舞台。作为奥运会历史上获得商业赞助最多的一届奥运会,北京奥运会上赞助商和非赞助商的角力和竞争从一开始便成为了业界和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翻开奥运营销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包括通用电器、可口可乐、阿迪达斯、三星、柯达、麦当劳等在内一大批世界顶级品牌赫然在列,其中多数是国际奥委会长期的合作伙伴。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赞助奥运会是成为世界顶级品牌的捷径。
在北京奥运会总共63家奥运会赞助商中有多达41家的中国企业。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首次参与奥运营销。他们一方面急切的盼望借助奥运会的平台打开国际市场,提升品牌价值,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在国际化的营销活动中进行品牌传播的经验。除此以外,众多未能获得奥运会赞助商资格的企业则选择了另辟蹊径,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奥运营销中来。在此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梳理。
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着眼点主要放在国内企业身上,从传播学的角度梳理了上述两类企业在北京奥运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制定和实施品牌传播策略的得失,为今后我国企业借助国际大型赛事进行品牌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