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语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该研究开始后不久,中介语这一概念就被研究者们采用用以指代学习者语言。Selinker(1972)首先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作为学习者的独立于第二语言的系统,它既不是本族语,也不是第二语言,而是一个处于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学习者所创造的东西,无论正确与否,都是从第一语言到目的语之间的临界体的证据。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们通过对各种二语学习者进行调查,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借助计算机进行各种分析,试图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普遍性的东西,如发展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系列建议。国内研究者也越来越关注对中介语的研究,他们针对不同的对象,获取各种语料,通过分析做出了相同或不同的结论。以前的研究大多是对一些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或非英语专业的普通学生进行。而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即将研究目光放在一群特殊成员上。受试者来自国内某大学非英语专业的重修生(即在上一次期末大学英语考试中没能通过、不得不再次选修的学生),共60名,采集其作文为样本。作者认为写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输出形式,更能充分暴露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水平,因为与即时对话相比,学习者有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检查,能够尽量避免错误,从而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正如Goody(1977)所说,书面语言有2个功能,一是储存功能,它使交流超越时空限制,第二是使语言从口头形式向可见转移,使得词语与句子可在源语境之外被观察(引自Brown 2000:13)。同时,写作一直是二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水平——词汇,语法和逻辑思维能力,不管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学习者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是很困难的。原因很多,或是因为母语的干扰,或是来源于目的语本身(如过度概括),或发展中的错误。作者试图从受试者的作文中发现其中介语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共分5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明确了研究目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并介绍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与概念以及本研究的方法,数据的搜集。第二章讨论样本的搜集及就语料中的错误进行识别。第三章对样本中的错误进行分类,既描述与解释错误,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定各种错误的分布情况,并分析错误原因。第四章通过对研究对象的中介语的错误进行评价,讨论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从而对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特点作出假设。第五章,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说明其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并指明本研究的局限性,对进一步研究有参考价值。作者将60份样本按得分2-5,6-82个等级分为2组。在正式研究之前,作者进行了一次前导试验,以便预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保证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在对即将进行的研究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把握后,作者对两组受试者的作文进行错误识别,然后将这些错误进行描述及解释,计算出错误数量和频率。然后借助X~2检验,皮尔逊相关系数检验及离散度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在对分析结果进行定性的分析与讨论后,研究者发现:(1)目的语(英语)而非母语干扰是影响学习者中介语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所搜集的语料中,目的语干扰所导致的错误约占60%。(2)词汇仍是学习者最大的障碍或最艰巨的挑战。(3)语法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甚至应有所加强,这与近年来要求弱化语法教学的建议相反。(4)语料中显示出的语义错误说明语义问题应该是中介语的显著特征之一;语义问题与词汇选择紧密相关。本研究对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写作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大学英语重修生,教师因应根据其弱点,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提出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