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地下啮齿动物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带的地下洞道内,洞道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黑暗、高二氧化碳、低甲烷、低一氧化碳、高氧化二氮、高湿度和低氧等方面。地下洞道内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不仅影响地下啮齿动物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能够影响到它们的新陈代谢。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地下啮齿动物对地下环境形成了各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温度、低氧高二氧化碳、能量和食物缺乏等一系列的适应性。因此,地下啮齿动物与它们生活的洞道微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地下啮齿动物洞道环境的研究也更为复杂。论文以青藏高原地带常年生活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原鼢鼠的地下洞道为研究对象,选择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尕海和阿孜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别在5月、7月和9月不同生长季实行调查取样,分析探讨不同海拔高度及牧草生长季对高原鼢鼠洞道内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氧气(O2)和水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高原鼢鼠洞道内各种气体成分的含量在不同地点的变化随时间的变化而异。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由牧草萌发期到牧草枯黄期呈增加趋势。一氧化碳、氧化二氮气体的变化趋势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类似。甲烷含量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由萌发期至枯黄期呈下降趋势。洞道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在三个地点亦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牧草萌发期和牧草枯黄期较高,而牧草生长旺盛期则相对较低。洞道内湿度的变化在合作和阿孜类似,5月最高,7月9月依次下降,而在尕海则是7月最高。2.在合作、尕海和阿孜三个不同的地点,有鼠洞道中不同季节的二氧化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无鼠洞道内和地面的含量,而无鼠洞道内二氧化碳含量则显著高于地面含量。同时,三地点有鼠洞道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均随着季节的变化,由低增高,而无鼠洞道及地面二氧化碳含量则基本保持稳定。甲烷含量变化则均表现为地面含量高于有鼠洞道和无鼠洞道;一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氧化二氮的含量表现为有鼠洞道内>无鼠洞道>地面;氧气含量的变化三地均表现为有鼠洞道<无鼠洞道<地面,且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相似。水分含量在三地均呈现出有鼠洞道>无鼠洞道路>地面的变化趋势,而且不同生长季的变化格局基本类似。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各种气体成份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二氧化碳含量在不同季节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甲烷含量的变化与二氧化碳类似,不同季节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一氧化碳和氧化二氮含量与海拔没有显著相关性。氧气的含量不同季节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性;水分的含量不同季节均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4.三地高原鼢鼠洞道内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由牧草萌发期至牧草枯黄期均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甲烷含量在三地自萌发期到枯黄期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一氧化碳和氧化亚氮含量的变化与季节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三地氧气含量的变化与季节间均表现出二次函数关系;水分含量在三地从萌发期到牧草枯黄期均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