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农民工是指拥有农村户口而又从事非农生产的农村人口。深入研究重庆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在揭示其规律性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在提高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正处在一个良性上升的嬗变阶段。其必然趋势是促使农民工由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他们会逐渐改变那种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契合的封闭的、单调的、同质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转型的基本取向是转向与现代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生活方式,即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由单调性向多样性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但同时,由于与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农民工,置身于城乡文明冲突的城市环境中,又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心理、感情生活等与城市市民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困境。在生活方式方面上,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民工群体中的影响力日益强化,但其主流依然是消遣方式单调,生活方式简单;在思想观念方面上,现代性思想意识对农民工的影响正在扩大,但其落后性的一面仍难以使人乐观;在社会心理方面上,农民工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心理矛盾冲突并存,精神压力不小;在情感生活方面上,农民工感情空虚寂寞,性生活遭遇尴尬,同时性健康潜在着危机。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享有、丰富和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物质条件如经济基础、居住环境、文化设施等尤其是经济基础是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制度因素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是制约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政策性障碍;自身因素如文化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文化需求因素等是制约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性障碍;社会环境因素如社会歧视、社会关注程度不够、不良文化的影响、适宜文化产品的缺位等在严重制约着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从总体上讲要注重“三个依靠”和“一个切合”,即依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农民工自身的自强自立、自我保障,发挥农民工的主动参与作用:依靠各种社会力量的精神关怀、文化服务,发挥社会力量的推动作用;切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党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改革完善户籍制度、健全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教育制度为农民工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主导社会舆情、主导文化投入、主导文化服务、主导文化方向,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引导作用。农民工是自身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积极改进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壮大自身力量,培养自觉意识,通过学习培训,全面提升自身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努力增强自我参与意识和维权能力,主动参与到精神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去。各种社会力量的精神关怀、文化服务,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用工企业要有所作为、工会要做好组织保障、社区要发挥辐射推动作用、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切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农民工提供精神文化服务、开展精神文化活动、发展适宜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农民工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等都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结合农民工的实际,务求实效、务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