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纵观当前关于运动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现状,西医、中医药、针刺治疗势头十分活跃,而穴位埋线尚未显示其优势。本文通过观察对比穴位埋线疗法与常规电针治疗运动性腰肌劳损所引起的效应,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及长效性,脱离传统桎梏。为治疗运动性腰肌劳损,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和延长职业生涯寻找更方便、效果更好、远期疗效更佳的方法,以期解决腰肌劳损复发的难题。方法:本文将符合标准的60例腰肌劳损运动员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穴位埋线组和常规电针组,每组30例。其中穴位埋线治疗(肾俞~双、大肠俞~双、阿是穴,单侧疼痛者取穴取单侧),每10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常规电针治疗(肾俞~双、大肠俞~双、阿是穴),每3天治疗一次,共治疗10次,记录各组指标,并比较穴位埋线组与常规电针组的临床疗效指标(病例资料、各组疗效评价的功能活动、疼痛、腰椎活动度),并在治疗结束后一个月通过微信语音微信视频、电话随访等,记录并比较各功能活动、疼痛、腰椎活动度等指标的情况,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结果:1.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1个疗程之后,进行组内比较,统计学显示,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强度、疼痛视觉、功能障碍、腰椎活动度均较治疗之前有明显的好转。1个月患者随访疼痛强度、疼痛视觉、功能障碍、腰椎活动度均明显减轻。说明埋线组不仅能对运动性腰肌劳损有治疗效果,对运动性腰肌劳损的预后也有一定的疗效,远期疗效明显。2.对照组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30天之后,进行组内比较,统计学显示,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强度、疼痛视觉、功能障碍、腰椎活动度均较治疗之前有明显的好转。但是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疼痛强度、疼痛视觉、功能障碍、腰椎活动度均明较治疗30天加重。说明电针组治疗运动性腰肌劳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对运动性腰肌劳损患者的缓解期的疗效欠佳,远期疗效不佳。3.组间比较:埋线组和电针组:两组治疗之前、治疗30天之后疼痛强度、疼痛视觉、功能障碍、腰椎活动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都能缓解气滞血瘀型运动性腰肌劳损的症状。但是,1个月后随访患者,两组间各指标数值比较,穴位埋线组的疼痛强度、疼痛视觉、功能障碍、腰椎活动度评分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电针组。临床实践证明,电针组在治疗期间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停止治疗后缓解期没效,有复发趋势。而穴位埋线组不但在治疗期间有疗效,且复发率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结论:1.两种疗法均对运动性腰肌劳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腰部疼痛强度和程度,降低坐立、行走等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加快恢复腰椎活动正常范围,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2.两种疗法短期疗效相当,穴位埋线疗法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次数少,疗效确切,远期疗效显著等优点,为运动员提供持续而有效的治疗,在运动员领域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