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建设不断受到我国的重视,其带来的一个效应是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的投入增大。出于扩大规模、改善高校学习、研究、生活环境等目的,高等院校加大基础建设以及建设新校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投资建设规模节节攀升。之前不被十分重视的成本以及经营效益,也逐渐被高等院校所重视。但是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存在预算超支、项目运营效率低下的情况。最严重的是将可行性研究的实际意义丢弃,仅将其作为项目审批的程序性文件;而在运营中,高校的管理积极性并不高,运营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下。从建设的必要性来看,高等院校在前期对基础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是不可否认的;在基础建设项目的具体建设中,对工程技术以及建设成本的管理有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基础项目建设完成后,其后期效益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对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缺失几乎是每个高等院校的通病。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的现状,以及效益后评价工作方面的不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图解决该方面存在的问题:(1)分析多种基础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方法的优劣以及适用范围目前主流的后评价方法很多,诸如成功度法、对比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逻辑框架法等。本文阐述了这些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但是,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特殊性、用途的唯一性以及其他方面的特征都有别于普通建设项目。本文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寻找适合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后评价的方法。(2)探索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法、比较研究法、德尔菲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探索高等院校基础建设后评价主要内容。建议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四个方面进行。鉴于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特殊性,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应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层次进行考虑。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本文通过对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建设项目社会效益学说等理论方面的文献梳理,以及其他类型的项目效益后评价的实际案例分析,完成了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随后,采取专家调查的方法,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挑选出完整的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出了技术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发展效益指标4个一级指标,提炼出技术先进性、技术适应性、技术实用性、技术可靠性、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保代价、生态平衡、静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NPV)、净资产结余率、可持续发展程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改善育人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等共15个二级指标。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确定后,利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相互比较法等多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3)改良模糊综合效益评价法根据确定的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内容对模糊综合效益评价法进行改良:根据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的特点,建立健全项目效益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确定;利用模糊评价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从而得出评价结果。(4)实证应用及效益后评价工作建议利用所选的评价方法及权重确定方法对上海某985高等院校的学生公寓项目进行效益综合评价,运用实例验证本文提出的观点。并从案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从制度、技术和体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对高等院校基础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