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腹围、心率及血压对多排CT肝脏强化的影响研究目的1.探讨在以体重为指标决定造影剂量时,在造影剂的注射因素和CT扫描设备因素相对控制的情况下,评价性别、年龄、身高、腹围、心率及血压等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与肝脏强化的相关性。2.探讨性别、年龄、身高、腹围、心率及血压等因素对肝脏、腹主动脉以及门静脉各期强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得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一定纳入标准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0年5月之间785名腹部CT检查患者,其中男性416例,女性369名,所有患者使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VCT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收集患者体重、身高、血压、心率和腹围资料,使用300mgI/ml的非离子型的欧苏造影剂,造影剂用量为0.5mgI/Kg体重,造影剂注射时间固定为30秒,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动脉期扫描时间由腹主动脉膈面水平造影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bolus tracking;Smart Prep; GE Medical Systems))决定,监测扫描于造影剂注射后10s后启动,监测扫描间隔3s,当感兴趣CT值超过150HU时,启动动脉期扫描程序,动脉期扫描将在达到阈值后10s后开始。静脉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扫描结束后40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于静脉期扫描结束后120s后进行。三维重建图像使用ADW4.2工作站,所有CT图像数据测量均在PACS系统上进行。结果1.研究组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个体因素变化较大,但腹主动脉动脉期的强化增加均值达到253HU,门静脉期肝脏强化增加的CT均值达到55HU,满足临床基本需要,肝脏左叶、肝脏右前叶和肝脏右后叶三者之间的平扫和强化值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年龄对肝脏动脉期的强化呈负相关,其回归方程式(肝脏动脉期强化增加CT值[HU]=24.77-0.097×年龄[岁],R方=0.024,P值<0.001),年龄对腹主动脉的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也呈正相关。年龄分组后显示在青少年组与其余各年龄组在肝脏动脉期强化时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3.虽然本研究造影剂量依据患者体重来决定,但是体重仍然与肝脏的静脉期和延迟期、腹主动脉的动脉期以及门静脉的静脉期、延迟期不同程度正相关。4.身高与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呈正相关,提示随着身高的增加,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增加值加大,与腹主动脉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呈轻度负相关。5.体重指数与肝脏动脉期强化呈轻度负相关,提示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肝脏动脉期强化增加值略微下降,其方程式为肝脏动脉期强化增加CT值[HU]=24.39-0.226×体重指数[Kg/m~2](R方=0.007,P值<0.05),体重指数与肝脏、门静脉强化增加值的静脉期、延迟期和腹主动脉的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正相关。按体重指数分为瘦组和非瘦组后提示虽然瘦组和非瘦组在肝脏动脉期强化的CT增加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但是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均为瘦组低于非瘦组(P<0.05)。6.腹围与肝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各期扫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负相关的有肝脏的动脉期(P<0.05)和门静脉的动脉期(P<0.01);其余均呈正相关。7.患者的收缩压与肝脏的各期强化未见明显相关,与腹主动脉的动脉期轻度正相关,而心率对肝脏的动脉期、腹主动脉的静脉期和延迟期的CT增加值有轻度的正相关作用。8.男女在肝脏平扫的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肝脏增加的CT值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静脉期和延迟期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女性的年龄与肝脏动脉期的强化更具有相关性,随着体重的增加,静脉期肝脏的强化下降的较女性组较慢。9.在以肝脏静脉期达到50HU绝对值作为标准时,肝脏静脉期强化未达到增加50HU者占27.6%,其特点为女性居多,年龄无影响,体重较轻,身高较矮,腹围较小,而心率和血压无明显差异,但年龄分组后显示高龄组较多。结论1.患者个体因素(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腹围、血压和心率)对肝脏强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因素之间有交互作用,具有相关关系的因素均可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式。2.不同性别在决定最优造影剂注射方案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是不一样的,临床应用时应该注意男女的差别而调整方案,在此情况下,女性各个因素与肝脏的强化依从性更好。3.随着年龄增大,应该适当地优化造影剂技术来提高肝脏动脉期的强化。年龄对肝脏的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没有影响。4.体重并不是影响造影剂的唯一重要因素,在患者偏大患者中,造影剂量的使用超过了实际需要的量。5.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肝脏动脉期强化呈下降趋势,而肝脏静脉期和延迟呈上升趋势;在按体重给予造影剂量时,体重指数的分组研究提示脂肪的存在造成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5的患者的造影剂剂量偏多,而小于25的患者造影剂用量不足。6.血压和心率对肝脏和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强化的影响比较复杂。除舒张压与动脉期肝脏强化轻度负相关,血压对肝脏强化没有影响;心率与肝脏动脉期正相关,与肝脏静脉期负相关。7.体表面积影响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但是与肝脏动脉期强化没有相关。8.多因素因子分析提示体型因素(体重、身高、体重指数、体表面积、腹围、造影剂用量和造影剂注射速度)是决定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的最主要因素,心血管因素(血压、心率、年龄)主要与肝脏动脉期强化相关主要与肝脏动脉期强化相关。第二部分肝脏密度普遍下降对多层螺旋CT肝脏强化的影响研究目的在控制造影剂剂量和注射方法的情况下,探讨导致所收集的肝脏密度普遍下降患者的肝脏强化特点,并与相对正常肝脏的强化进行对照,了解不同病因及严重程度的肝脏密度下降时肝脏强化的特点。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得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一定纳入标准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0年5月之间92名腹部CT检查患者,同时为了对照研究,分别随机、按体重及体重指数分别抽取92名、94名及72名作对照组。所有患者使用GE公司的lightspeed VCT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收集患者体重、身高、血压、心率和腹围资料,使用300mgI/ml的非离子型的欧苏造影剂,造影剂用量为0.5mgI/Kg体重,造影剂注射时间固定为30秒,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动脉期扫描时间由腹主动脉膈面水平造影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bolustracking;Smart Prep; GE Medical Systems))决定,监测扫描于造影剂注射后10s后启动,监测扫描间隔3s,当感兴趣CT值超过150HU时,启动动脉期扫描程序,动脉期扫描将在达到阈值后10s后开始。静脉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扫描结束后40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于静脉期扫描结束后120s后进行。三维重建图像使用ADW4.2工作站,所有CT图像数据测量均在PACS系统上进行。结果1.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与随机对照组的比较,显示两组在动脉期CT起扫时间、年龄、性别、身高和心率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是体重、腹围、体重指数和血压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两组在肝脏平扫和动脉期强化时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表现为研究组测量CT值低于对照组,但是肝脏静脉与延迟期强化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与体重相近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性别有差异,且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患者较正常体重对照组的身高低(P<0.05),体重指数增加(P<0.05),肝脏密度下降组的肝脏动脉期强化较低(P<0.05),而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3.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与体重指数相近正常对照组的比较,两组对肝脏和血管比较的统计显示,肝脏平扫有差异外,其余各组数据均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4.中重度组与轻度肝脏密度下降的肝脏和血管强化表现进行比较,肝脏的各期强化增加值两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表现为中重度的肝脏密度降低组的各期肝强化均小于轻度肝密度降低的肝强化。5.肿瘤术后组和非肿瘤术后组在肝平扫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为肿瘤术后组(36.19±16.09HU)低于非肿瘤术后组(42.71±10.41HU),肝动脉增强期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为肿瘤术后组(14.06±5.98HU)低于非肿瘤术后组(17.49±8.70HU),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根据本研究的造影剂注射方案和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的体重、腹围、体重指数和血压均高于随机对照组,肝动脉期强化较低,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没有影响。2.与非肝脏密度下降的相同体重的人群比较,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的身高较矮,体重指数较大,心率较快,肝动脉期强化较低,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没有影响。3.在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与体重指数相近正常对照组的比较时,相关个体因素和肝脏强化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体重指数是影响肝脏密度普遍下降组肝动脉期强化的重要因素。4.中重度组的肝脏强化弱于轻度组,CT的增强程度可以进一步评估肝脏受损情况。5.与肿瘤术后化疗相关的患者肝脏低密度的严重程度高于其他组,其动脉期强化也较其他组弱,但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基本一致。第三部分:肝硬化对多层螺旋CT肝脏强化的影响目的1.探讨在控制造影剂剂量和注射方法的情况下,了解肝硬化患者肝脏强化的特点,并与相对正常肝脏组对比,比较其有无异同。2.对常见肝硬化类型的强化特点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得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一定纳入标准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0年5月之间50名肝硬化腹部CT检查患者,同时为了对照研究,分别随机50名作对照组。所有患者使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VCT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收集患者体重、身高、血压、心率和腹围资料,使用300mgI/ml的非离子型的欧苏造影剂,造影剂用量为0.5mgI/Kg体重,造影剂注射时间固定为30秒,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动脉期扫描时间由腹主动脉膈面水平造影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bolus tracking;Smart Prep; GE MedicalSystems))决定,监测扫描于造影剂注射后10s后启动,监测扫描间隔3s,当感兴趣CT值超过150HU时,启动动脉期扫描程序,动脉期扫描将在达到阈值后10s后开始。静脉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扫描结束后40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于静脉期扫描结束后120s后进行。三维重建图像使用ADW4.2工作站,所有CT图像数据测量均在PACS系统上进行。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的个体因素比较,除身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1),具体为肝硬化组的身高(158.64±7.49cm)小于正常对照组(163.82±7.89cm),余个体因素均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肝硬化组除延迟期强化CT增加值略高外,余肝脏、血管平扫和各期强化均低于对照组,但是肝脏、血管平扫和各期肝脏强化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肝脏各叶两两比较时,仅肝左叶动脉期的强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表现为强化略低。2.血吸虫肝硬化和非血吸虫肝硬化进行对比,两组的个体因素除了体重指数为非血吸虫肝硬化(25.31±3.53Kg/m~2)大于血吸虫肝硬化(23.17±3.49Kg/m~2)外(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两组仅主动脉平扫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外,其余肝脏、血管的平扫和增强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根据本研究的造影剂注射方案和研究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肝硬化对肝脏的强化无明显影响。2.肝硬化各肝叶在各期的强化略有差异,其中以肝左叶差异性为显著。肝左叶可能可以作为评估肝硬化CT表现的先行指标之一。3.血吸虫性肝硬化与非血吸虫性肝硬化除主动脉平扫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外,其余肝脏、血管的平扫和增强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第四部分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对肝脏强化的影响目的收集肝恶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分为TACE治疗前及后两组,进行对比,以了解肝脏TACE治疗后肝脏强化变化的特点。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得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按一定纳入标准收集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1月-2010年5月之间119名肝脏恶性肿瘤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GE公司的light speed VCT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收集患者体重、身高、血压、心率和腹围资料,使用300mgI/ml的非离子型的欧苏造影剂,造影剂用量为0.5mgI/Kg体重,造影剂注射时间固定为30秒,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动脉期扫描时间由腹主动脉膈面水平造影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bolus tracking;Smart Prep; GE Medical Systems))决定,监测扫描于造影剂注射后10s后启动,监测扫描间隔3s,当感兴趣CT值超过150HU时,启动动脉期扫描程序,动脉期扫描将在达到阈值后10s后开始。静脉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扫描结束后40s后进行,延迟期扫描于静脉期扫描结束后120s后进行。三维重建图像使用ADW4.2工作站,所有CT图像数据测量均在PACS系统上进行。结果1.肝脏恶性肿瘤有无TACE治疗后的比较:显示两组资料的个体因素中年龄、身高和体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其余个体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2.肝脏恶性肿瘤有无TACE治疗后组的比较,显示肝脏动脉期两组强化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为有TACE组强化减弱;肝脏的平扫、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腹主动脉和门静脉在平扫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但是强化各期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3.肝脏恶性肿瘤有无TACE治疗后肝脏各叶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比较显示有无TACE治疗的肝肿瘤患者肝动脉期强化差异主要体现于肝左叶的强化差异上,余分叶的对应比较均未见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根据本研究的造影剂注射方案和研究结果,发现TACE治疗后将降低肝脏动脉期的强化,但是对肝脏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强化没有影响,对腹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各期强化也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