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抑制机制通常被定义为阻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清除出去的加工机制,它主要有三种功能:阻止通达、清除及限制。阻止通达的功能在于使干扰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不被激活或更难以被激活,可称为抑制加工的前作用过程;清除与限制的功能主要在干扰信息已经被激活了以后起作用,使已激活的干扰信息去激活,或限制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反应倾向,可统称为抑制加工的后作用过程。关于抑制机制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研究者之间还存在争议。句子是语篇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在句子阅读过程中常受各种信息的干扰,包括来自句子内部的干扰和外界干扰的影响,研究个体对句子阅读中内外干扰的抑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抑制的个体差异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不同语言理解能力者和不同工作记忆容量者等,这些差异表现为抑制效率的不同。认知方式是研究个体差异的重要视角,很多研究表明,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抑制能力存在差异,但关于歧义词的抑制,以及场独立完成抑制所需时间的研究结论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性。考虑到汉语与英语存在很大的差别,本研究将针对以上两处争论,以汉语句子为实验材料,目的在于探讨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句子理解中抑制歧义词和外来干扰刺激的差异,以及场独立完成抑制外不干扰信息的时间问题,同时考察个体对干扰信息的抑制是发生在前作用过程还是后作用过程。本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其中实验一为行为实验,实验二采用眼动实验。实验一用不同的句子类型和时间间隔考察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句子理解中抑制歧义词的差异,采用2×2×2三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为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句子类型(实验句、控制句)和时间间隔ISI(150ms、750ms),其中认知方式为被试间因素,时间间隔ISI和句子类型为被试内因素。实验二采用眼动实验范式和分心阅读范式相结合,考察不同认知方式个体在句子理解中抑制不同性质干扰刺激的差异。采用2×4二因素混合设计,自变量为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干扰材料性质(语义相关干扰、语义无关干扰、假字对干扰、无干扰),其中认知方式为被试间因素,干扰材料性质为被试内因素。综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句子阅读中歧义词能力上存在差异,场独立个体能够较早、较好地基本完成对歧义词的抑制。(2)场独立认知方式个体对同形歧义词干扰的抑制基本完成的时间少于或等于750ms。(3)不同认知方式个体抑制外来干扰刺激的能力上存在差异,场独立个体能够较早、较好地基本完成对来自句子外部不同性质干扰刺激的抑制。这种差异主要发生在抑制加工的后作用过程。(4)干扰刺激的意义性对抑制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和假字对相比,真词干扰材料(语义相关和无关)更难被抑制。(5)干扰刺激的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有一定的影响,和语义无关的信息相比,语义相关干扰信息比更难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