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探讨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多模式镇痛对肝癌患者术后镇痛效应及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以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IL-4、IFN-γ的影响,以期从免疫学角度为临床围术期镇痛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择期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80例,ASA分级I或II级,年龄27~78岁,体重41~80 kg,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法随机分为两组: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组(P组)和单独芬太尼组(C组),每组各40例。P组麻醉诱导前30 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生理盐水稀释至4 m L),首剂后12、24、36 h静注帕瑞昔布钠40 mg;C组同时点静注4 m L生理盐水。两组术毕均行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及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ELISA法检测上述各时点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计算IFN-γ/IL-4比值。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术后2、6、12、24和48 h评价术后镇痛效果,比较术后两组芬太尼消耗量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毕及术后24 h CD3+、CD4+、CD4+/CD8+水平均较麻醉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较,术后24 h P组CD3+下降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 C组CD3+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各时点CD8+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毕NK水平较麻醉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P组NK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且高于C组(P<0.05),术后72 h C组NK水平仍未恢复至麻醉前基础值(P<0.05)。与C组相比较,术后24 h P组IL-4水平低于C组(P<0.05),IFN-γ水平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IFN-γ/IL-4比值在T1、T2时点较T0降低(P<0.05),C组IFN-γ/IL-4比值在T1至T3时点均较T0下降(P<0.05),且P组IFN-γ/IL-4比值在术后24 h(T2)及72 h(T3)明显高于C组(P<0.05)。在静息及咳嗽状态下,P组患者在术后2、6、12、24 h各时点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P组术后芬太尼用量降低(P<0.05)。P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肝切除患者围术期联合应用帕瑞昔布钠的多模式镇痛可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用量,有效减轻肝癌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