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言语行为的语用失误情况,不仅有利于了解语言的功能和本质,而且有利于研究文化差异对语言思维的影响。由于言语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缺少对特定文化情境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会导致交际失败。礼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应该遵守和维护的行为准则,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制约人们在交际中使用不同的礼貌策略。接受和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类较为特殊的行为,因为实行这两种言语行为不仅要注意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距离的远近,而且会影响交际对方的面子。因此,交际者会使用符合文化要求的交际语义公式把对面子威胁程度降至最低。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接受和拒绝言语行为也同样值得研究。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了解母语与目的语的不同形式,更需要认识到语言社团背后的文化价值,即交际者得具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具体的情景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因此,符合目的语规约的接受和拒绝语用策略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也极其具有重要性。本研究以Brown & Levinson、顾曰国等学者的礼貌理论为基础,以Thomas的语用失误理论、语用迁移为出发点,完成了本次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个案研究。本研究的受试者包括234位大连理工大学学生,他们被分为三组:本科生(70人)、硕士研究生(75人)、博士研究生(89人)。三组受试者构成了每组内部的语言水平的差异和三组之间的英语学习时间的差异。问卷要求受试者根据日常生活中习惯言语回答问题,选择最符合自己表达习惯的接受和拒绝回答方式。本研究采用多项选择型问卷,问卷的设计参照了李悦娥和王爱华等学者的“情景选择”模式,并做了部分修改。本问卷共设计了22个不同情景,每一项均针对接受和拒绝言语行为分别描述不同的话题,涉及对请求、提供、邀请和建议等的接受和拒绝。数据分析包括通过语用语言失误考察接受和拒绝策略使用的频率和偏好,以社会距离和社会地位为社会语用失误的变量,考察社会影响与接受和拒绝的直接性程度的关系。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接受和拒绝言语行为上的语用迁移情况,也构成本研究的一个侧重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本文就接受和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失误的频率进行了每组内和三组间的对比分析,包括礼貌策略分析、文化差异分析和语用迁移分析,总结出不同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接受和拒绝行为上的相似和差异之处。结果表明:(1)在使用直接和间接接受和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失误上,总体上三组受试者的间接言语行为语用失误都比较少;(2)社会等级身份明显影响受试者的接受和拒绝策略,在回话者身份高于发话者的环境中,三组受试者语用失误都比较多;(3)通过对受试者选择的语义公式频率的统计和比较,发现正语用迁移和负语用迁移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接受和拒绝策略使用上都有所表现,正迁移作用大于负迁移作用;(4)在学习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语用迁移确实存在于不同语言水平英语学习者的接受和拒绝言语行为中,而且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发生语用迁移的情况更多。这恰恰符合了Takahashi和Beebe提出的正相关假说,即由于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能够足够熟练的运用目的语来表达母语中语用层面的各种情感,因此相对于水平较低的学习者而言,他们更有可能将母语的社会文化规则迁移到目的语的表达中去,而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则因受目的语语言知识的限制而无法用其表达复杂的母语语用规则。在学习时间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三组之间的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语用失误发生的频率先增加后降低,这符合O’Grady提出的发展型失误模型。最后,本文指出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不仅要对目的语中使用较多的接受和拒绝策略加以注意,还应对母语文化中接受和拒绝方式和策略进行有意识的了解。只有对母语和目的语中的拒绝使用规则都有全面的理解,才能更恰当地用目的语表达接受和拒绝行为。本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和语用失误深受英汉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作为结论,本文提出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调整语言材料的输入难度与角度,从而增强学生目的语的语用意识和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