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那”文化特征的建筑装饰研究——以“那茶院”为例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的当属壮族,在地理位置的分布上,他们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而在云南文山、广东连山等地也有分散居住。在广西这块辽阔的喀斯特地貌广布的土地上,除了壮、汉族,还分散居住着黎、仫佬、侗、水、京、瑶、苗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互通有无,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以大杂居、小聚居为背景的系列民族文化。其中壮族是我国华南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这块锦绣大地之上,形成了骆越古国并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那”文化。古骆越族人在远古的农耕文明时期,历经数九的人工选择,将野生稻驯化为水田“那”栽培稻。经过历史的繁衍逐步形成了一种据稻田“那”而作的生产内容;凭稻田“那”而居的杆栏建筑,赖“那”而食的饮食习惯;靠“那”而穿的民族服饰;依“那”而乐的民俗节日。同时渐渐形成了唯稻收而乐,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信仰观念的原始记忆的农耕生活文化现象,称之为“那”文化,其实质是以民族文化为本,原生态是魂的农耕文化。  论文选题背景由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那”文化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从壮族“那”文化所包含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内容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体现进行分析,即耕作中所使用的农具;居住时所住的杆栏建筑;饮食中的各类稻米食品;穿着上的民族服饰。从设计理念与方式上,对其内容纹样、廓形、色彩进行减法设计,并由此推出图形从具象——抽象——意象——符号化的多次设计演变过程。  论文通过对“那”文化内容一方面与其他壮族元素如铜鼓、绣球等表现形式及色彩运用上的横向对比,另一方面与其他稻作内容的纵向对比,寻求“那”文化内容在广西壮族地区与其他地方的稻作内容研究中的根本性差异,以及壮族“那”文化内容融入壮族建筑装饰设计中相关理论,分析其内容中的主要纹样、典型廓形、主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文献的研读、实地调研、案例解析的方法,最大限度的为论文提供素材与理论支持。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对壮族“那”文化当中内容元素的提炼,寻找其与建筑装饰设计的关联性,将民族文化的生态美及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向。  论文主要从壮族人民据“那”而作的生产劳动,赖“那”而食的稻米食品,依“那”而乐的节日庆典三方面的生产生活积淀,为其内容元素的廓形、图案、色彩进行建筑装饰设计的优化与呈现提供理论依据。并深入探讨“那”文化内容在壮族建筑装饰设计中的体现,寻求二者的关联性与结合点,并就纹样的提取与选择、图案的提炼与变形、色彩的延续与凝练,展示“那”文化在壮族建筑装饰节点设计中的体现。希望对除典型的铜鼓、绣球、壮锦之外的元素在壮族建筑装饰设计中体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希望通过这样一番的设计过程,让人们更容易记住“那”文化的内容形态,以及壮族稻作人据“那”而作;依“那”而居,靠“那”而食,虽不富裕但很富足的生活状态。
其他文献
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进行E/VAC熔融接枝MAH的反应.考察了单体、引发剂用量和加工条件对接枝率及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VAC接枝MAH的反应中,接枝率随着DCP,用量、MA
简约主义是一种将设计元素和方式进行简化,创造出具有合理功能、简洁纯净空间与形式的设计风格和思潮。简约主义理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世界各国设计师的追捧并切实运用到公共空间
2014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中,增加的第七十六条提出:“国家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在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应急救援基地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生产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对于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不断完善,并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设计表现形式,其中室内手绘装饰
期刊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体验经济的概念就崭露头角,1998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默两位创始人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提出了人类进入体验经济时代。进
在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图式中,现代设计“构成”、“组合”的表现形式与其在艺术形式上有大量对应的相似性:即以几何形态、抽象线条与图形元素的组合和构建作为表达艺术理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