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废除以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教育制度的变化。作为中学教育重中之重的科目——数学,其考试的发展变化自然也随之发展并日趋成熟。清末、民国时期的数学考试在每一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在对众多重要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从历史角度对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大学入学考试从入学数学试题以及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两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对民国时期的数学考试从历史角度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也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为现今的考试制度以及高考数学考试的变化发展所借鉴。试题分析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数学试卷分析,在这一部分主要选择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几套完整的大学入学数学试卷进行综合分析;另一部分则按照数学分支学科进行分类,每一分支学科选取若干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分析。在选择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不同年份、不同学校的试题研究,并且在试题选取分析过程中避免重复。本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如下:一、导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基本观点。二、论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之前的考试制度及试题特点。从试题与学制、课程标准的关系,对民国初期大学入学考试的数学试题进行整理分析。这一时期的试题主要包括算术、代数、三角和几何四个分支学科。由于清末新学制对民国时期的数学教学有较大影响,故本章简要介绍清末的数学教育,将清末同文馆以及京师大学堂的部分数学试题与民国初年的数学试题作了对比并阐明其特点。三、论述“壬戌学制”颁布之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考试制度及试题特点。从试题与学制、课程标准的关系,对1923-1937年的数学试题进行整理分析。着重论述此时期的数学试题与上一时期的区别和特点。此时期的试题主要包括代数、三角、几何(平面、立体)、解析几何及高等代数五个分支学科。在此期间,课程标准修订次数较多,据此教学法以及数学试题都有相应变化。此外,这一时期数学试题中有大量的英文试题,这也是民国时期数学试题的独有特点。四、论述1938-1949年,即联考、统考开始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考试制度及试题特点。从试题与学制、课程标准的关系,对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及数学试题的变化发展进行分析。此时期的试题主要包括代数、三角、几何(平面、立体)、解析几何及高等代数五个分支学科。五、在对前文总结的基础上,采取比较研究法,结合当今高考制度,与民国时期的招生考试制度做纵向对比,讨论单独招生和统一招生的利弊,以及伴随大学入学考试产生的一些问题。此外,对前文所述之试题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系统论述民国各时期大学入学数学考试的整体特点,着重研究了其对现行高考制度、命题的启示、借鉴作用。另外,对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高考制度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等问题也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