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鉴别盆腔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以及预测、监测宫颈癌放化疗近期疗效的可行性,并筛选出早期监测疗效的最佳时间点;分析最大ADC差值对评估宫颈癌病理级别的价值。对象和方法:收集2006年10月-2010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105例,同时收集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因子宫肌瘤在我院妇科住院,经宫颈抹片液基细胞学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排除宫颈上皮内病变及癌变的患者15例,将其列入正常对照组。全部病例均于治疗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取0、1000s/mm2,其中56例患者加行多b值DWI检查,b值分别取0、100s/mm2和0、3000s/mm2;33例接受同步放化疗并完成全部疗程的宫颈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开始后3天、7天、14天、1个月及2个月行常规MRI及DWI复查。对全部病例中的94例宫颈癌进行细胞密度计数。56例行多b值DWI检查的宫颈癌肿瘤组织切片行CD34、VEGF染色,并测定其表达程度。分别测量:①宫颈癌和正常宫颈ADC值;②宫颈癌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的各项形态学指标、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和相对ADC(rADC)值;③ADC差值灰阶图上的最大ADC差值;④肿瘤治疗前后最大径及ADC值。对上述指标进行如下分析:①比较宫颈癌与正常宫颈部位ADC值差异及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ADC值差异并确定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的ADC最佳阈值;②比较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ADC值及细胞密度差异,分析宫颈癌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的相关性以及肿瘤病理级别与细胞密度和肿瘤ADC值之间的相关性;③比较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各项形态学指标,包括长径(L)、短径(S)、S/L、L/S,以及T2信号强度、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和rADC值的差异;分析宫颈癌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ADC值与淋巴结长径、短径之间的相关性;④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评价各项观测指标鉴别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并确定其最佳阈值;⑤比较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ADC差值、MVD计数及VEGF表达程度的差异,分析宫颈癌最大ADC差值与MVD计数、VEGF表达程度和病理级别之间的相关性以及MVD与病理级别的相关性;⑥比较CR(complete response)组与PR(partial response)组治疗前肿瘤最大径和ADC值差异,以及两组治疗过程中ADC值、ADC值变化率和肿瘤最大径、最大径缩小率的差异;⑦分析治疗前ADC值与治疗前肿瘤最大径相关性、治疗后2个月肿瘤最大径缩小率与治疗前ADC值和治疗前肿瘤最大径相关性以及治疗过程中ADC值和ADC值变化率与疗效的相关性;⑧筛选早期监测疗效的最佳时间点,绘制ROC曲线,确定观测指标的诊断阈值。结果:①宫颈癌ADC值低于正常宫颈ADC值(p=0.000),以ADC值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时,所得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991,选取最佳ADC阈值为1.285×10-3mm2/s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7.1%、100%。宫颈鳞癌ADC值低于宫颈腺癌ADC值(p=0.003),以ADC值鉴别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时,所得ROC曲线下面积Az值为0.809,选取最佳ADC阈值为0.966×10-3mm2/s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和73.3%;②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宫颈癌的肿瘤细胞密度和ADC值均有所不同(均为p=0.000),宫颈癌病理分级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正相关(p=0.000),宫颈癌ADC值与病理分级和肿瘤细胞密度均呈负相关(均为p=0.000);③转移淋巴结短径平均秩次和长径平均秩次均大于非转移淋巴结(均为p=0.000),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L/S和S/L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261;p=0.157);转移淋巴结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平均rADC值和最小rADC值均低于非转移淋巴结(均为p=0.000),而二者T2信号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宫颈癌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的短径和长径与淋巴结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平均rADC值和最小rADC值间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④淋巴结短径、长径、平均ADC值、最小ADC值、平均rADC值和最小rADC值对鉴别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均有诊断意义(Az>0.5),以最小ADC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z值最大,诊断效能最高,选取最小ADC值闽值为0.983×10-3mm2/s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91.8%;⑤随宫颈癌病理级别升高,最大ADC差值逐渐增大,MVD计数逐渐增高。不同病理级别宫颈癌的最大ADC差值和MVD计数均有所不同(均为p=0.000),宫颈癌病理分级与最大ADC差值及M VD计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0);不同分化程度宫颈癌VEGF表达程度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22);宫颈癌ADC差值与MVD计数和VEGF表达程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00);⑥治疗前CR组ADC值低于PR组(p=0.007),而两组治疗前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1)。治疗后CR组和PR组均出现ADC值逐渐升高,但两组于治疗后各时间点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R组治疗后各时间点ADC值变化率均大于PR组,且两组治疗后14天和1个月的ADC值变化率差异显著(p=0.007;p=0.001);治疗后CR组和PR组均出现肿瘤最大径逐渐减小,但CR组与PR组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肿瘤最大径和最大径缩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治疗前ADC值与治疗前肿瘤最大径无显著相关性(p=0.072);治疗前肿瘤ADC值与治疗后2个月肿瘤最大径缩小率负相关(p=0.045),而治疗前肿瘤最大径与治疗后2个月肿瘤最大径缩小率无显著相关性(p=0.508);治疗后各时间点的ADC值与疗效均未见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治疗后3天、7天、14天和1个月的ADC值变化率与疗效均呈正相关(p=0.014;p=0.026;p=0.000;p=0.001),且以治疗后14天ADC值变化率与疗效相关程度最强(r=0.578);⑧治疗后14天可作为早期监测宫颈癌放化疗近期疗效的最佳时间点,选取14天ADC值变化率阈值为35.4%时,对区分其疗效分组有诊断意义,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3.1%。结论:①DWI检查能够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对宫颈癌的病理类型也有一定提示作用;宫颈癌ADC值可反映肿瘤细胞密度,进而为评估肿瘤病理级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②淋巴结最小ADC值对鉴别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最为敏感,其诊断效能高于形态学指标和其他ADC值指标;③最大ADC差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宫颈癌的恶性程度,能够提供肿瘤微循环灌注方面的信息,为无创性评估肿瘤病理级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可作为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指标的替代参数;④治疗前DWI检查有助于预测宫颈癌放化疗近期疗效,治疗过程中DWI检查有助于早期监测和动态观察治疗效果,放疗开始后14天可作为早期监测宫颈癌放化疗近期疗效的最佳时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