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新格局分野转变、国际金融环境纷繁复杂、“十二五”规划鸣锣开局的现实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操作将会面临更多的短期掣肘和利害取舍。央行既需要有一种长期的规则性的价值追求,又要兼具一种短期的相机行事的工程智慧。宏观经济政策在操作方向上的选择,依赖于我们对货币政策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资本市场态势以及制度框架下作用机制的分析和判断。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
本文在系统梳理和借鉴国内外有关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给出有关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相关界定说明,并从流动性陷阱理论、刚性价格(粘性工资)模型、经济主体主观预期以及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制。本文全面回顾了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采取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组合,并通过连续时间窗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对其政策效果进行客观研判,发现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通过构建了包含产出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信贷增长率、利率、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速度和股市收益率共七个变量的Logistic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LSTVAR)模型,并结合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证实了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存在。基于实证结论和中国经济现实,本文分别从地区经济结构差异、产权差异化企业的融资约束以及投资驱动、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三个角度给出了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存在的原因说明。
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具有非对称效应,相同规模的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存在差异,并且相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还依赖于宏观经济处于特定的经济区制。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地区经济差异以及企业产权差异带来不同的融资便利强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以高投资、高能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决定了正负向信贷冲击对经济的非对称效应严重依赖于宏观经济的特定运行区制,以廉价劳动力成本为依托、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导致正负向人民币汇率政策冲击对产出和价格均表现出非对称效应。
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科学高效地搭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防范隐含通胀风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融资结构以及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