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研究存在体验课程。存在体验课程是一种自传研究方法,它是美国课程理论家威廉·派纳及其学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反思、批判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状况和教育研究状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它的主要理论渊源:现象学、精神分析、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意识流流派,详细地论述了它的四个研究步骤:回溯、前进、分析与综合,阐述了派纳后来提出的“文学的教育经验”的自传研究方法。本文还就与存在体验课程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析,如自由联想和抗拒的问题、回忆的悖论和经验的可分享性问题以及自传研究方法与文学自传的区别。派纳等学者希望通过使用这些自传方法,使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以能够引起自我转变的方式来研究学校知识、生活史和主观意义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个体在学校中的生活本质和学校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在我国内地,目前尚无对派纳存在体验课程思想的专门研究。
本文下篇主要研究存在体验课程对我国教师研究的启示。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近年来在我国比较普遍。本文提出教师进行研究所用的方法应该是某种形式的自传研究。无论从我国近几年教师研究的状况看,还是从研究者与理论、理论与实践、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从自传研究的政治功能和内在辩证培养功能来看,我国的教师研究都需要进行自传探究。
本文对我国的“教育自传”实践进行了述评,指出它与存在体验课程在研究主体、理论层次、适用范围等方面都是有区别的。文中就我国教师进行“教育自传”研究提供了三个案例,就研究者进行自传研究提供了两个案例。厄本的传记研究阶段理论对研究者研究教师的“教育自传”很有启发。本文最后提出了四个建议:研究者和教师要学习存在体验课程等自传方法;要有“反思支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自传研究结果;在自传研究中应该注意性别的视角。本文的一个特色是在研究方法、研究技术或者诠释方法之后都紧跟着一个或几个案例,这样便于理解和操作。
本文的前言和结语的写作采用了自传的方式。作者把学术兴趣植根于自己的生活史之中,从而阐明了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向外的寻找与向内的求索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