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洛阳,具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发源地,洛阳的历史发展在中原文化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构建“十四五”的新时代发展格局中,加强文化遗产价值挖掘阐释成为新时代的课题。但纵观当下的研究成果,在对洛阳老城历史解读上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民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民国洛阳老城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现有文献资料充分,这为研究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现今洛阳老城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具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文明发源地,洛阳的历史发展在中原文化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构建“十四五”的新时代发展格局中,加强文化遗产价值挖掘阐释成为新时代的课题。但纵观当下的研究成果,在对洛阳老城历史解读上缺乏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民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民国洛阳老城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现有文献资料充分,这为研究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现今洛阳老城面临整治保护的探索,在此背景下,关于洛阳老城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的研究,无疑对丰富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内涵、加强老城历史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鉴于GIS具有处理数据并能够可视化分析的优势,本文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解读民国洛阳老城的功能空间布局特征。本文研究基于Arcgis10.2平台,从民国(1927-1948年)洛阳老城功能空间的分布特征、聚集程度、聚集形态、分布方向四个方面进行解析,并联系民国洛阳老城的城市环境对功能空间的布局特征作进一步的解读。最终结合现实问题,将民国洛阳老城功能空间布局特征分别与老城整体现状、保护规划、现存历史遗迹进行对比分析,对现今洛阳老城历史空间的保护提出探索性思考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从历史解读的必要性和民国时期对于老城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奠定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目前关于洛阳老城城市空间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阐明研究目的与意义,明确研究方法,拟定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首先,总结了城市功能空间理论、空间人文学理论、历史地理学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内容,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综述关于历史城市空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出GIS用于研究历史空间的优势,并确定GIS为本文的研究方法。最后介绍了本文所用的空间分析方法。第三章,通过相关历史文献研究,分别梳理了民国以前和民国时期洛阳老城的历史沿革。基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洛阳老城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功能空间的变化。其中将民国时期变化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功能空间选择作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第四章,研究的重点章节,首先介绍民国(1927-1948年)洛阳老城功能空间的基本概况,初步了解各功能空间在老城中的分布情况。其次,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解读民国时期洛阳老城功能空间的聚集程度、聚集形态、分布方向,更深层把握功能空间的布局特点。最终结合民国时期洛阳老城的城市环境对功能空间的布局特征做进一步的解读。第五章,针对第四章对洛阳老城功能空间布局特征的研究,与洛阳老城整体现状、老城保护规划和老城现存历史遗迹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探索性思考和建议。第六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论文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高危老年压疮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2020年1月~2020年6月就诊的92例高危老年压疮患者。后依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6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辅助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评分指标(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前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差异不大(P>0.
城市协调发展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建设的重要路径。从县市空间尺度出发,分别构建产业系统、人口系统、空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赋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测算2005—2020年福州市各县区产业、空间、人口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福州市各县区“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等级与时空演化情况。结果表明:(1)福州市综合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发展水平不均衡,并逐渐呈发展层级的极化效应。(2)从
为探明震后滑坡体植被恢复过程中的群落种间关系的变化,基于2009-2018年对谢家店滑坡体植被恢复状况的持续监测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从群落整体的关联状况及群落各垂直层次内主要物种间的关联状况两方面对滑坡体植被恢复的草本群落、灌草群落、乔灌草群落3个不同恢复阶段的种间关联动态进行研究。方差比率的检验结果表明,除灌草群落阶段群落整体关联情况为不显著的负关联外,其他各阶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针对劳动教育独特育人价值发挥不充分、成效不明显的现实状况,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以立信创始人潘序伦先生提出的“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理念和“养成性”教育思想为指导,系统研究和探索形成以“五育融合、五化并举”为主要特征的中职学生劳动养成教育模式。该模式基于“系统教育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推动实施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了基于全员育人的"三导师"制、基于全过程育人的"十二主题教育月制"和基于全方位育人的"六大工程"五育并举特色育人体系。对应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
采用直接热聚合法和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二氧化钛活性炭复合材料(TiO2/AC)两种前驱体,再通过两步法制备石墨相氮化碳掺杂二氧化钛活性炭复合光催化剂(g-C3N4/TiO2/AC)。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以及瞬态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g-C3N4/TiO2/AC复合光催化剂进行表征;以亚甲
长春净月潭实验小学德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实施五育并举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资源,构建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学校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结合,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结合"三青"德育课程,打破课程边界,旨在通过突破条线育人的边界、突破符号学习的边界、突破单向成长的边界、突破家校共育的边界,给学生成长创造无限可能,形成全员育人、
本文论述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提出在课堂时间里创设互动情境、利用课外活动、重视个体差异及增强家庭教育等多种策略,以促进师生的交流、增强师生的情感,更好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是优化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氛围。本文试从教师角度对新课程师生关系的优化和构建作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