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进步不仅有赖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同时,也依赖于精神生活的发展与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支新型的劳动大军——农民工。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有产物,他们的出现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也密切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因此,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关于农民工工作、医疗、权利等方面的研究理论,但社会上对于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关注度尚且不够。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从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及社会心理等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切实为提高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提出可行性对策。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人是发展的主体,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农民工的发展,应努力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协调状态。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呈现出男性居多、收入较低、精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等特点。这是由于主客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主观方面包括文化水平、心理素质、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客观因素包括经济层面和制度层面等。当然,社会环境也对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应当重视农民工文化需求的满足,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努力改善和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人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的今天,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现状与城市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情况亟需改善。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水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状况与群体发展。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关我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甚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注和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利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改善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现状,应当提高全民认识,推进城乡建设;完善多项制度,健全保障机制;加强素质教育,保持积极心态:完善文化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法律意识,维护合法权益;营造舆论氛围,促进社会和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加速推进农民工向市民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