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具有连续、缓慢清除血液中水分及溶质分子,替代脏器功能进行支持治疗,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重要抢救治疗技术手段。安全与有效的抗凝是CRRT连续、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既往临床中CRRT治疗常应用肝素抗凝,儿童因全身血容量低,行CRRT治疗血流速度慢,治疗过程容易发生凝血,同时儿童重症患者感染因素多见,脓毒症发生率高,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及凝血因子消耗,在CRRT治疗过程也易发生出血等并发症。近年来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逐步被引入到临床。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在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临床中儿童CRRT抗凝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入住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行CRRT治疗的危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时间为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集患儿人口学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并收集危重度评分表;收集纳入患儿CRRT治疗前后的相关参数进行归纳分析。入选患儿均为中心静脉双腔置管(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根据不同年龄、体重选择不同型号血液滤过透析管及不同型号滤器。所有CRRT治疗患儿治疗管路及滤器均应用含肝素(30mg:300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预冲,最后应用血浆进行预冲。治疗机器为旭化成IQ21血液净化机。治疗模式均为CVVH模式,应用前稀释,治疗参数设置为血泵速度3-5ml/kg.min,补液泵速度为35-50ml/kg.h,脱水速度2-5ml/kg.h。置换液为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常规配方。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纳入CRRT治疗患者按抗凝方式分为局部枸橼酸抗凝组和肝素抗凝组;并对局部枸橼酸抗凝组患儿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相关参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收集所有患儿CRRT持续时间、入住P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小儿危重症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及预后资料;收集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气分析指标:PH值、钠离子(Na+)、钙离子(Ca2+)、碳酸氢根离子(HCO3-)、剩余碱(BE),肾脏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记录局部枸橼酸抗凝组患儿治疗过程中2h、4h、8h、16h体内Ca2+变化。结果:1.纳入本研究CRRT治疗危重患儿共50例次,其中局部枸橼酸抗凝组35例次,肝素抗凝组15例次,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入住PICU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的血常规(WBC、HB、PLT)、凝血功能(APTT、PT)、肾功能(BNU、Cr)、血气分析指标(PH、Na+、Ca2+、HCO3-、BE)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局部枸橼酸抗凝组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素抗凝组APTT、PT治疗后比治疗前均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的PH、Na+、HCO3-、Ca2+、BE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枸橼酸抗凝组治疗过程中各个时间点(2h、4h、8h、16h)体内离子钙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RRT持续时间用中位数与四分位间距表示,局部枸橼酸抗凝组为16(8,24)h,肝素抗凝组为6.25(6,11.1)h,局部枸橼酸抗凝组CRRT持续时间长于肝素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均较前下降,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较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枸橼酸组中血常规指标(WBC、HB)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素钠组中血常规(HB、PLT)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在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过程中对凝血功能影响小,出血并发症少,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临床使用较安全。2.局部枸橼酸抗凝组CRRT持续时间明显长于肝素抗凝组,枸橼酸抗凝优于肝素。3.CRRT治疗能降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及患儿危重症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