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轮南油田从1988年开发采集,截至到2007年底,19年间累计采油井100口,开井74口,注水井14口,2007年产油53.1436×104t,累积产油量达到1421.6869×104t,综合含水为80.79%。为了维持地层的温度和压力、提高采油率,轮南油田于1991年开始采用注水开发,1994年转为污水回注,随着注水开发的不断进行,产水率不断攀升,油田已经处于产量递减的阶段。同时长期的注水开发也使得轮南进入中高含水期,产层的含油饱和度降低、含水饱和度升高,水淹规律也变得复杂起来。本文选取的目标层段分布在JⅢ和T Ⅰ层系。其中JⅢ层系储层属中孔隙度、低渗透储层,储层的平均有效孔隙度在15.9%~18.7%之间;TⅠ层系储层物性较差,储层属中孔隙度、中渗透储层,储层的平均有效孔隙度在13.7%~17.8%之间。在充分了解轮南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现状,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岩心、试油、试采等测井解释资料后。为了减少测井数据的误差,对收集到的区块内的测井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对4口取心井的岩心数据进行测井深度归位;对目标水平井与其导眼井进行二维解释成图,并将区块内目标水平井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与其相对应的导眼井同层位测井响应作对比;对水平井自然伽马、声波、密度等测井曲线进行环境校正;结合34块岩样的岩电实验数据分别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模型以及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测井响应特征一般具有多个解,这也使得水淹层的识别也可能具有多解性,常规测井中可以通过井间电阻率比值来评价水淹层,也可以参照自然电位相对幅度的变化以及地层电阻率降低的幅度来对水淹层进行识别。本文在总结区块内水淹层的实际情况,依据产水率对区块内水淹层的级别进行划分。本文以轮南油田S区块为研究对象,用所建立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和标准,对3口井11个层段进行解释,与试油资料对比后发现其中9个层段的解释结论与试油结论相符合,符合率接近82%,总体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