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隐喻的探讨,自亚里士多德时期以来,主要经历了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及认知研究三个阶段。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对隐喻的思考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修辞性研究转向思维性的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层面的问题,更是思维层面的问题,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身体体验和文化经验使得两域间的映射形成,借助于这种映射,我们可以去理解抽象概念,更好地表达自己和认识世界。因此,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如今,概念隐喻除了理论本身的继续探索外,也呈现出跨学科,多视角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和隐喻的结合逐渐成为当今的研究趋势之一。本文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把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英环境语篇报道中的生态语言,主要努力解决三个研究问题:1.汉英生态环境语篇中存在哪些生态隐喻?2.汉英生态隐喻的认知机制是什么?在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的关系方面他们给与了什么启发?3.汉英生态隐喻及认知机制是否存在异同?本篇论文所使用的语料库为汉语CCND(Chinese Crucial Newspapers Full-text Database)语料库和英语NOW(News on the Web)语料库,通过关键词检索功能收集生态环境新闻报道的语篇。并采取Charteris-Black所提出的隐喻批评分析法(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辨别其中的生态隐喻,并进一步探索隐喻表达背后的生态思维和认知机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发现战争隐喻,人类隐喻,财富隐喻,旅途隐喻,考试隐喻,商业隐喻,银行隐喻,建筑隐喻等主要生态隐喻存在于汉语CCND语料库的生态语篇中。战争隐喻,人类隐喻,建筑隐喻,商业隐喻,天平隐喻等主要生态隐喻存在于英语NOW语料库的生态语篇中。其次,通过汉英生态隐喻的对比可知,汉英语料库中存在着共同的生态隐喻,如战争隐喻,人类隐喻都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说明了人类相似的体验和认知。此外,融合了传统的文化习俗表达,汉语生态隐喻内容更加的新奇和丰富,而英语生态隐喻略显传统和单调。总之,汉英生态隐喻都体现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共同目标,否定一切为了利益和发展破坏生态的行为,并警示生态破坏后的严重后果。同时,还强调对于传统发展理念的转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是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反,对于生态的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绿色投资,回报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