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作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熟知的作家,其作品从1980年代末开始,《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等村上春树长篇小说在中国得以出版,由此开启了中国国内阅读村上文学的热潮。多数的中国国内读者及日本国内读者都从村上的作品中感受到了治愈感。而在学界,围绕村上春树小说为何会有治愈感这一问题,文学领域从中挖掘出了“暴力性”、“丧失感”、“无力感”、“孤独感”等小说主题关键词,并从各个关键词出发进行着各种分析。而在文学领域之外,包括心理学、语言学的学者,也将村上春树的文本作为研宄对象进行过相关考察。笔者最初对村上文学的尝试考察并非立刻着眼于长篇小说,而是由短篇小说开始进行村上文学的整体阅读,并从中发现了村上春树如同他所喜爱的弗朗茨卡夫卡一样,在小说创作中偏好运用动物角色进行描写。以动物为题的作品就有《寻羊冒险记》、《象的消失》、《力方少一日和》(直译为看袋鼠的好天气)、《人喰I、猫》(直译为食人的猫)等作品。村上春树通过给羊、鼠、狗、猫、乌鸦、鲸鱼、猴子等动物形象以不同的性格,使其在文章中发挥出转换读者视角的作用,并通过这种陌生化的表现方式表达其作品中的人类社会暴力性、丧失感的主题。虽然日本学界针对动物意象对村上小说进行了一些分析评论,然而主要角度是从医学心理学出发进行的论述,而在中国国内,如今专门考察村上文学中动物形象的论文则较少,多数论文主要采取直面村上“暴力性”、“两个世界(此世界和彼世界)”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和考察,对“猫意象”的分析更是瀚海之中竟无一论述。然而“猫意象”不同于其他动物意象,其中含有其独特的元素,例如可以自由穿梭于现实世界和地下世界,单独构成《1Q84》中“猫城”这一故事情节,“猫意象”并非完全的善也非完全的恶,而是善恶在其中有着相互转换的现象。因此,本文中主要以“猫意象”为论述主题,论述其贯穿于村上三部小说作品《人喰P猫》(直译为“食人的猫”)、《海边的卡夫卡》、《1Q84》中对暴力性、丧失感、空间转换等主题及小说创作手法所产生的作用,并以在国内可以获得的小说文本、论文及评论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论述。笔者认为“猫意象”看似是小说中弱者的比喻,但“猫意象”中亦有暴力,无绝对的善也无绝对的恶。村上小说赋予“猫意象”消失、穿梭于现实世界和地下世界的能力,从中展现了两个世界的暴力和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