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SandersⅢ型的跟骨骨折,观察并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跟骨骨折的更有效方法。方法:收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48例患足,按手术方式,根据病区随机分组,分为经皮撬拨复位固定组(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B组)。采用随机的多角度对照研究,从术后足跟残留疼痛发生率,术后最大无痛行走距离,系统功能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观察并对比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两种术式治疗SandersⅡ、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1 A组与B组在术后残留足跟痛的发生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 A组与B组在术后一年患足平均最大行走距离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3术后两组间Maryland评分:两组术后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术后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 A组与B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5术前与术后一周各组X线相关指标比较A组: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四组指标术前与术后一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四组指标术前与术后一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6术后各时期两组间X线相关指标比较术后一周时: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四指标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月时: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四指标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一年时:跟骨高度、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四指标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7术后各组内各时期X线指标比较在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的比较中:A组:术后一周和术后三个月四个指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三个月和术后一年四个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一周和术后三个月比较,术后三个月和术后一年比较,四个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在残留足跟痛发生率和术后功能评定优良率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在术后平均最大无痛行走距离,术后系统功能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的变化方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明显优于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而且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组在术后一年会出现一定程度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以及宽度的丢失,但在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前者高于后者。所以,如能更好的控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周围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