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兰‘KOVA’(Rhyncholaeliocattleya Beauty Girl ‘KOVA’)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素在花被(花萼和花冠)中不均衡的分布构成植物其独特的花色,它能够帮助植物吸引传粉者,同时也是花卉重要的观赏特性之一。因此,通过探索植物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可以为植物进化研究和花卉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理论依据。尽管许多研究已经报道了色素在花瓣中的合成机制,但是由不同类别色素在花被中不均衡分布所构成的花色的形成分子机制还尚未被系统地报道和描述过。大多数植物的萼片通常为绿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花色的色彩丰富度。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花通常有三个萼片、两个花瓣和一个由花瓣所特化而成的唇瓣。兰花的萼片和唇瓣通常跟花瓣一样拥有艳丽的颜色,这使得兰科植物的花色更加丰富多彩。卡特兰‘KOVA’(Rhyncholaeliocattleya Beauty Girl‘KOVA’)是有名的观赏兰花,其花拥有白粉色的萼片和花瓣、紫红色的上唇瓣和黄色的下唇瓣,是研究包含多种色素的花色的形成分子机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KOVA’为对象,通过花被发育过程中各部位的颜色变化观察、二代转录组、三代转录组、代谢组和基因瞬时过表达实验等技术与手段探究了‘KOVA’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KOVA’萼片、花瓣、上唇瓣和下唇瓣在花苞长度小于2 cm(Developmental stage1,D1)、2-3 cm(Developmental stage 2,D2)、3-4 cm(Developmental stage 3,D3)、4-5 cm(Developmental stage 4,D4)、5-6 cm(Developmental stage 5,D5)和大于6 cm(Developmental stage 6,D6)及开放2天(Developmental stage 7,D7)和开放10天(Developmental stage 8,D8)的颜色表型主要有四种状态:第一种状态出现在D2时期之前,四个部位均未出现任何红色或黄色的区域;第二种状态为D2到D7时期之前的花苞,其萼片、花瓣和下唇瓣由绿色转变为不同程度的黄绿色,上唇瓣出现深紫红色且着色面积不断扩大;第三种状态的代表为D7时期,萼片、花瓣和下唇瓣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黄绿色,上唇瓣的紫红色着色面积继续扩大但颜色深度减弱;第四种状态代表为D8时期,萼片和花瓣呈现白粉色,上唇瓣紫红色着色面积扩大至最大,颜色深度较之前的阶段更浅,而下唇瓣则完全变为黄色。(2)花青苷中的矢车菊苷为‘KOVA’花被中白粉色和紫红色表型的主要贡献者,其中矢车菊素O-乙酰基己糖苷可能为最主要的贡献者;类胡萝卜素为花被中黄色表型的主要贡献者,其中叶黄素和α胡萝卜素可能为下唇瓣黄色表型的最主要贡献者。这三种色素在‘KOVA’花被中时空特异性的积累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D2之前的时期)中,花青苷生物合成通路(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pathway,ABP)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Carotenoid biosynthesis pathway,CBP)中的结构基因未被激活导致没有红色和黄色在四个组织部位中出现。阶段Ⅱ(从D2到D7之前)中,ABP的大部分结构基因在上唇瓣中的特异性高表达,使其在此阶段能够积累大量矢车菊苷,并呈现出深紫红色。此外,CBP的大部分结构基因在此时期的四个部位中均未被激活,导致它们无法积累足够的类胡萝卜素,并呈现出明显的黄色表型。阶段Ⅲ(D7到D8)中,萼片、花瓣和上唇瓣中的ABP的结构基因都表达上调,但它们的表达量低于它们在阶段Ⅱ上唇瓣中的表达量,这可能是萼片和花瓣中只能积累少量的矢车菊苷从而最终显白粉色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ABP的结构基因表达量在上唇瓣中持续减弱,可能导致了上唇瓣中矢车菊苷的积累量减少,最终由阶段Ⅱ中的深紫色转变为紫红色。尽管CBP大部分的结构基因在此阶段四个部位中的表达量均出现上调,但PSY和BCH1仅在下唇瓣中持续地高表达,这可能是导致能够积累大量叶黄素和α胡萝卜素大量积累并显黄色的主要原因;而BCH2和CYP97A3在萼片、花瓣和上唇瓣中无法持续表达,以及CCD7的特异性高表达可能导致了它们无法积累大量叶黄素和α胡萝卜素并无法呈现出黄色表型。因此,ABP和CBP结构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导致色素在花被空间上的特异性积累是促成‘KOVA’花色形成的直接原因。(3)筛选出两个可能参与‘KOVA’花被中ABP结构基因调控的R2R3-MYB转录因子Rhyncholaeliocattleya promoted anthocyanin pigmentation 1(Rc PAP1)和Rhyncholaeliocattleya promoted anthocyanin pigmentation 2(Rc PAP2),以及一个可能参与调控CBP结构基因的R2R3-MYB转录因子Rhyncholaeliocattleya promoted carotenoid pigmentation 1(Rc PCP1)。在蝴蝶兰杂交种(Phalaenopsis hybrid)的花瓣中分别过表达RcPAP1和RcPAP2后,白色花瓣中ABP结构基因从PeF3H到PeANS的表达量均出现了上调现象,且花青苷含量增加并出现紫红色表型;过表达RcPCP1后,白色花瓣中PePSY、PeLCYE和PeBCH1的表达上调,且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并出现淡黄色表型。三个R2R3-MYB转录因子、ABP和CBP结构基因在‘KOVA’花被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阶段Ⅱ中,RcPAP1在上唇瓣中的特异性表达可能上调了ABP大部分结构基因的表达,使上唇瓣能够积累大量的矢车菊苷并最终显紫红色;RcPAP2在阶段Ⅲ中特异性表达可能上调了萼片和花瓣中大部分ABP结构基因的表达,使这两个部位能够积累少量的矢车菊苷并最终显白粉色;RcPCP1在阶段Ⅲ下唇瓣中的特异性表达可能上调了PSY和BCH1的表达,使下唇瓣最终能够积累大量的叶黄素和α胡萝卜素并显黄色。因此,这三个转录因子的时空特异性表达可能在‘KOVA’花色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4)在‘KOVA’的MADS-box基因中,AP3-1/3/4和AGL6-1可能参与了萼片的形成;AP3-1/2/3/4和AGL6-1可能参与了花瓣的形成;AP3-1/2/3/4和AGL6-2参与了唇瓣的形成。‘KOVA’花发育过程中,AP3-1/2/4和AGL6-2在紫红色上唇瓣和黄色下唇瓣之间表达量差异明显,同时这可能是造成两个部位出现明显表型差异的原因之一。‘KOVA’突变体M1唇瓣的形状和颜色与花瓣相似,其上唇瓣紫红色基本消失,下唇瓣黄色面积明显减少且呈淡黄色。M1上下唇瓣颜色性状的改变伴随着其AP3-/AGL6-like及与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也发生了改变。此外,权重基因共表达结果显示AP3-1/4和AGL6-2分别与CBP的一些结构基因或RcPCP1在‘KOVA’花被发育过程中存在共表达关系。基于这些结果,本研究推测AP3-和AGL6-like基因可能参与了‘KOVA’花色的形成。基于所有实验结果和分析,本论文研究推测AP3-和AGL6-like、RcPAP1、RcPAP2和RcPCP1可能分别通过影响ABP和CBP结构基因的时空特异性表达,共同地调控了‘KOVA’花色的形成过程:在开花前,大量的矢车菊苷在上唇瓣中积累,使其最终显紫红色;在开花后,少量的矢车菊苷和类胡萝卜素在萼片和花瓣中积累使它们最终显白粉色,而大量的叶黄素和α胡萝卜素在下唇瓣中积累使其最终显黄色。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KOVA’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为日后兰科植物花色的分子育种打下了基础并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也为植物花色形成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见解。
其他文献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质资源,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兼具观赏、药用和油用价值。然而,常规牡丹品种一年一次开花且花期较短的特性使得牡丹的全年有效观赏期较短,制约了牡丹的商品化应用,因此,培育花期改良的牡丹新品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牡丹品种‘海黄’具有一年二次开花的特性,对研究牡丹二次开花的分子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以一年一次开花
氢气以其易制取、清洁环保、高质量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了替代传统能源的第一军团,世界各国都在争先开展氢能研究、加大氢能基础建设投入,可以预见氢能会对今后的交通运输领域、能量存储行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氢能相关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是如何进行储存,而低温压缩储氢是其中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氢气泄漏引发的安全事故常会使大众担忧,保障氢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开展深
核桃属较难诱导不定根的经济树种,这限制了核桃优良品种的产业化进程。通过连续嫁接和埋干黄化等复幼措施,可实现成龄植株的复幼,获得的嫩枝插穗同步性高、生根率稳定,且生根速度快,扦插生根率大幅度提高。前期研究发现,复幼处理诱导WOX和SPL转录因子及其下游靶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可能是复幼提高核桃不定根发生能力的重要原因,然而,这些转录因子在核桃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体细胞胚是木本植物基因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全球工业的高速发展,全球能源日益短缺。相变储能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利用相变材料(PCM)在相变过程中的相变潜热来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有助于提高能效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但是PCM在相变过程中存在泄露、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在吸收/释放热量循环期间发生分解,与基体相容性差等缺陷。采用聚合物壁材微/纳米封装PCM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以保持其形状,提高其热交换能力,防
为实现森林植被从单功能向多功能的管理转变,需在不同空间单元上深入刻画和定量分析植被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多功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多功能管理技术。黄土高原环境恶劣、侵蚀严重、干旱少雨、林水矛盾突出,格外需进行林水协调的多功能植被管理。为此,在作为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了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内典型坡面上的三种植被(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虎榛子灌丛、天然草地),于2010-2019年生长季
一般认为,土壤碳库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植被碳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两个过程,忽视植物细根凋落物残体作为土壤稳定碳的阶段及其蓄积效应将可能极大的低估其对土壤固碳作用的影响。高寒沙地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相对严重的区域之一。而大量实践证明植被恢复是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且处于恢复中的退化和沙化土壤通常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植被恢复后的人工林固碳能力尚未得到系统研究,特别是
本论文依据不同杂交杨的抗虫性差异,我们对不同栽植模式的野外试验样地进行评价,研究杂交杨混交人工林对林分联合抗虫性的影响,比较分析林分内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杨树重要食叶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eaus)为例研究不同栽植模式下杂交杨的抗虫性机制,为杂交杨混交人工林的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以东北4种常用的杨树人工林品种,即迎春5号杨(Populus simo
森林结构是指构成森林的植物个体分布及其属性的连接方式,量化描述最近相邻木之间关系是认识和理解森林结构本质特征的前提和关键,林分状态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森林经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森林结构的全面系统解译及林分状态的综合评价至关重要。以往研究偏重强调林分状态的累加性或侧重林分整体或单方面结构特征,并未包含林木其它属性或形成系统完整的林分空间结构解译体系,如何有效整合空间和非空间结构信息,并在在林分状
调查了江西省7个毛竹主产区毛竹枯梢病(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的发病情况,分析不同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发病程度的影响,林分的空间竞争潜力结构、单木间的空间结构对毛竹枯梢病的影响,探讨毛竹枯梢病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毛竹林枯梢病防治和健康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竹龄、立竹度、均匀度、胸径和郁闭度5个林分因子与毛竹枯梢病之间的关系。结
灰肉红菇是一种食药用外生菌根菌,可与栲、栎等壳斗科树种共生形成菌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林下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目前还不能实现人工栽培。本研究以野外采集新鲜的灰肉红菇子实体及灰肉红菇根际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灰肉红菇进行二代加三代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灰肉红菇基因组成及其潜在的功能;对灰肉红菇不同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和代谢组分析,了解代谢物积累和相关的基因在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揭示其相关的营养代谢和共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