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转基因Bt抗虫棉技术生产力在中国小农户生产条件下的长期可持续性。在中国,Bt抗虫棉的采用有效的减少了农药施用,使中国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然而,在Bt抗虫棉商业化生产10年以后,一些新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一,人们关注在较长时期内Bt抗虫棉能否继续降低棉铃虫用药量,但相关的实证文献很少;第二,人们关注Bt抗虫棉的采用是否会导致次要害虫危害的上升;第三,因为市场上存在大量的Bt抗虫棉品种,人们不知道Bt技术本身质量的高低对于棉花生产力的影响;最后,即使在采用Bt技术的情况下,农民仍然过量施用农药,人们想了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农民施用过量的农药。
为探讨以上问题,本研究设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1)考察Bt抗虫棉采用以后农药施用量的时空变化,通过实证分析研究防治棉铃虫的农药施用量与Bt技术采用的长期关系,在此基础上对Bt抗虫棉降低棉铃虫用药量的效益在长期内是否依然存在作出判断;2)分析棉铃虫用药量与次要害虫用药量的关系,对次要害虫问题是否已经危及Bt技术生产力的可持续性作出判断;3)在更深层次上考察Bt表达量对农药施用量和棉花单产的影响;4)对Bt表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5)考察中国农药市场的运行状况以及农户施药行为;6)考察风险规避对于农户施药行为的影响。
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使用了3套数据,第一套数据来自于1999-2007年对中国棉花主产区农户的跟踪调查,第二套数据是2007年被调查农户的各个地块的Bt表达水平的实验室检测数据,第三套数据是2007年样本区域的农药市场调查数据。
通过描述性统计和计量经济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Bt生物技术给中国棉花生产带来的收益从长期来看还在继续,Bt抗虫棉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农药量在过去的10年里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非Bt棉花用于防治棉铃虫的农药量却发生了明显下降,这表明,经过长期的Bt抗虫棉采用,棉铃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Bt抗虫棉的种植对非Bt棉产生了正外部性。中国“零庇护所政策”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有效的。防治次要害虫用药量的增加并没有抵消掉Bt抗虫棉的采用所带来的收益,防治次要害虫用药量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因素如气温和降雨的影响。
Bt毒蛋白表达量不仅在地区间和品种间,而且在农户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Bt表达量的提高在降低棉铃虫用药量的同时,在农户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外部性;Bt表达量对于棉花单产没有显著影响;除了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外,农户田间管理也是Bt表达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农药市场私有化虽然使得中国的农药销售部门迅速发展,农户因此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农药投入,然而,较低的农药价格鼓励了农户施用更多的农药;尽管Bt抗虫棉的采用大幅度降低了农药施用量,然而中国农户仍然施用了较多的农药;此外,由于缺乏对农药市场的有限监管和对农药标签信息的必要要求,农户无法识别出高质量的农药。
我国小规模生产农户面临诸多风险,在病虫害防治上,农民往往通过增施农药来规避虫害风险,过量施用农药既增加了成本,又污染了环境,实行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农业保险政策有可能降低农民风险、减少农药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