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以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和肝内小胆管慢性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如不积极干预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是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的可用于PBC治疗的唯一有效药物。接受UDCA治疗后大约60%-70%的患者可有效延缓其疾病进展,但仍然有约30%-40%的PBC患者经UDCA治疗一年后不能获得良好的生化应答。因此,及早发现应答不佳的患者对PBC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BC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免疫调节异常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既往认为,Th1/Th2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反应与PBC的发病密切相关。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PB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L-6、IL-23、IL-21可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而分化、成熟的Th17细胞又可分泌IL-17、IL-21、IL-22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在PBC疾病进展、UDCA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PBC患者应用UDCA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变化,分析其与疾病进展、UDCA应答及预后评分的相关性,以探讨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早期判断PBC患者UDCA应答情况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初治PBC患者共5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UDCA规范化治疗(13~15 mg/kg/day),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12个月时的血浆标本和相应时间点的临床相关数据。对照组来自同期在我院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的健康志愿者50例,并与病例组进行年龄、性别配比。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样本中IL-6、IL-17、IL-21、IL-22、IL-23的浓度。借助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双侧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B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包括IL-6、IL-17、IL-21、IL-22、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PB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基线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异常程度并无明显相关性。3)PB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其组织学分期有关。晚期PB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IL-23水平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PB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IL-6、IL-17、IL-21、IL-22水平虽高于早期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Th17相关细胞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UDCA治疗后,PBC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且其下降趋势与肝脏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趋势基本一致。6)虽然PBC患者基线水平的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浓度在应答者与应答不佳者之间没有差异,但对UDCA应答良好的PBC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明显。其中,患者外周血IL-6水平可在治疗第3个月时即出现显著的下降;IL-17、IL-21水平在治疗第6个月时出现明显的降低。7)PB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Mayo评分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但Mayo评分较低的患者治疗后其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更明显。8)GLOBE评分较高的患者治疗1年后的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IL-6、IL-21)水平高于评分较低的患者。且GLOBE评分较低的患者治疗后其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结论】早期PBC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低于晚期患者,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随疾病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IL-23水平在早、晚期患者中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为PBC疾病分期提供一定的帮助。经UDCA治疗后,PBC患者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可出现降低,在UDCA应答者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下降趋势更为显著。IL-6水平可在治疗第3个月时即出现显著的下降;IL-17、IL-21水平在治疗第6个月时出现明显的降低。因此,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早期下降趋势可能有助于提示患者对UDCA的应答情况。此外,预后较好的PBC患者经UDCA治疗后其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更显著,提示UDCA治疗后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也可能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