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游”题材的喜好变迁、对不同空间的执着探索、对“异”文化的接触与反思、对暧昧情感的多层次拿捏,这是香港文人梁秉钧—以坚守的越界路线。他常以一段行程为主,由人物进入某个异于日常习惯的文化和空间,从而感受体验到一些事情并多多少少调整其自身的价值维度。狭义的说,梁秉钧的文字可能比较接近旅游文学、文化小说,但其实又不限于此,他所写的不限于放逐、移民、移居的工作状况、离散的族群,而是还未找到一个现成的文学词汇可以概括的整体状态。本文尝试在捋顺梁秉钧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穿越空间的障碍,提炼出其在艺术形式与内容领域的华丽转身,进而解析其情感深层次不无乖张的更迭。梁秉钧七十年代开始写小说的时候,翻译过法国新小说和拉丁美洲的魔幻写实小说,也受过它们的启发。八十年代从美国毕业回港,试写华人在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往来的冲击。回到香港生活,他很容易感受到自己与流行价值观念有很大的矛盾,不禁抒写另外的生活态度,通过与其他艺术媒介合作以继续追寻。九十年代游历东欧,从他方的变化,回想故地种种。近十年,则从民生小节、从食物和爱情去写香港生活。本文即首先以时间横坐标为建构蓝图,将梁秉钧从无意识游走到自觉越界的线性状态展现出来。艾晓明早年曾为梁秉钧编一选集,名为《寻找空间》,实际上就是想要总结梁秉钧在空间旅程的探寻。在梳理出时间的节点后,本文亦树立起空间的纵坐标,以香港作为参照,用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城市或国家进行比对,台湾、上海、柏林、美国分别应和着香港的过往与未来。梁秉钧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不同的、适合自己的空间,有时也踏进给予自己挑战的空间。在越界的过程中,不一定快乐、自得,也是充满疑虑与不安。正是在这种时空交错的不安行程里,梁秉钧从不懈于表达。不管是在艺术的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溢满了其越界的点滴。本文就是抓住梁秉钧在文体形式、沟通方式、编辑样态、语言迁徙、符号互涉;艺术领域、后现代碎片式编撰、通感移情及价值观领域的越界尝试进行深入分析和品读。梁秉钧的这些越界尝试,当然有得有失,在研究的过程中其一以贯之的母题却也因此渐浮水面。本文最后还细腻的攫取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越界场景——“情感越界”,梁秉钧有意无意的将“人”放在其叙述主线上,所以以人为中心的情感充斥于笔端,人与人、人与城、人与物的情感在原始、朴素、升华的体验中逐级呈现,梁秉钧的越界行程最终还是回归到“人”,而恰是在此基础上才愈发彰显出越界魅力。本文以梁秉钧编写的20余本书为语料库,在总结读书笔记的基础上选取了“越界”的角度,对梁秉钧文诗、评论、呓语、图片进行提取、分析、探究根本,进而阐明其文学隐线,期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