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虫的抗寒力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粘虫(Mythimna separata)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型害虫。粘虫广泛分布于澳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大地区,常暴发危害,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粘虫无滞育特性,通常通过往返迁飞来逃避不良的低温环境,以蛹和老熟幼虫在部分地区越冬。  昆虫抗寒力的高低和变化是其种群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决定着它们的生殖、扩散、分布以及下一季节的发生动态等。影响昆虫抗寒力的因子主要有季节变化、地理位置、湿度、温度以及个体发育阶段等。通过对昆虫抗寒力的研究,可以摸清昆虫的越冬情况,为分析翌年虫源种群发生动态以及昆虫地理分布预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研究粘虫的抗寒力在对其预测、防治以及越冬区域划分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就粘虫的抗寒力做了部分研究,以期为粘虫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提供基础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发育阶段粘虫的抗寒力  粘虫一生有四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特性不同,故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的抗寒力也有所差异。田间越冬调查表明,粘虫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对粘虫幼虫以及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做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不同发育阶段的粘虫过冷却点差异极显著,蛹的结冰点与幼虫的结冰点差异极显著,并且粘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含水量有极显著差异。故不同发育阶段粘虫的抗寒力差异很大,以蛹期最强,这与田间调查中粘虫以蛹和老熟幼虫越冬相符合。  2.不同光周期下粘虫的抗寒力  滞育是昆虫抵抗不良环境的一个策略,通常由光周期诱导。虽然粘虫无滞育特性,但是光周期作为季节变化的信号,通常伴随着低温或高温的来临。为了探究光周期对粘虫的抗寒力是否有影响,特做以下实验来对不同光周期下粘虫过冷却点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下粘虫的过冷却点有差异。光周期对三龄幼虫、蛹的过冷却点有影响,对五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无影响。光周期对过冷却点的影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如随着日照增加过冷却点增高,随着日照减少过冷却点降低等。光周期对三龄幼虫、蛹的虫体含水量有显著影响,对五龄幼虫的虫体含水量无影响。光周期为L14∶D10时,蛹的虫体含水量最高,与其它三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故认为光周期可以影响粘虫的抗寒力,但不是影响粘虫抗寒力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作为一种次要因素来影响粘虫的抗寒力。  3.低温下粘虫的抗寒力  温度是影响昆虫的生存和繁衍的重要因素,研究昆虫抗寒力主要是研究昆虫对低温的抵抗力。越冬昆虫的存活情况通常取决于环境温度,出现极端低温或者持续低温常对昆虫有很大的影响,故极端低温和持续低温下昆虫的死亡率也可作为其抗寒力的指标。为探究低温下粘虫的抗寒力,对不同低温不同处理时间下粘虫死亡率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粘虫的抗寒力有一定影响。0℃时,老熟幼虫的LT50和LT99.9分别为6.50d、11.50d,蛹的LT50和LT999分别为8.89d、12.53d;5℃时,老熟幼虫的LT50和LT99.9分别为10.77d、17.02d,蛹的LT50和LT999分别为14.09d、20.64d;10℃时,老熟幼虫的LT50和LT99.9分别为14.94d、28.99d,蛹的LT50和LT99.9分别为23.63d、35.50d。解除低温后的老熟幼虫,置正常温度时部分可化蛹,且在10℃时,老熟幼虫可部分化蛹。相同温度下,与蛹相比,老熟幼虫的LT50和LT99.9较低,故老熟幼虫的抗寒力不如蛹。当处理时间相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蛹和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均降低,LT50和LT99.9均增高。故低温和持续低温对粘虫的死亡率有很大影响,粘虫蛹的抗寒力最强,其在0℃条件下的LT99.9为12.53d,所以粘虫在冬季0℃以下的温度超过12.53d的地区不能越冬,这为粘虫的抗寒力以及越冬情况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
其他文献
以水稻叶面附生菌B. pumilus DX01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击转化法将Tn5转座子插入到芽孢杆菌的基因组中,在优化电击转化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系列T-DNA插入突变株,并对突变株进行
卵菌是一类进化上不同于真菌的特别的丝状真核微生物,包括能在植物上引起严重病害的多种疫霉菌、部分霜霉菌和大量腐霉菌。其中的致病疫霉菌(P.infestans)、大豆疫霉菌(P.soj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