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素质一般是指公民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具有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日常工作生活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对公民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国民科学素质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进入21世纪后,国家之间的竞争正从原来的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和政治竞争,逐步转向国民素质的竞争。公民科学素质问题已成为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议题。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提高本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总体偏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探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模式,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基础性工程,它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本研究通过社会调查、分析比较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影响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环境因素,认为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制度是前提、文化是动力、经济是基础、教育是关键、科技是先导;同时,论述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梳理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渠道,提出了我国四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建设模式以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宏观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本研究认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动力来源于公民的内在需求和政府、社会的推动,建设渠道主要有国民教育、科学普及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三个渠道。国民教育是公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渠道。社会教育、大众化的科学普及活动是弥补国民教育缺陷、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渠道。构建学习型社会,营造一个人人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培养公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根本途径。建立特定人群的科学素质建设模式,是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迫切任务。建立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保障。